赭怎么讀 赭的意思

漢字 | 赭 |
---|---|
讀音 |
|
注音 | ㄓㄜˇ |
部首 | [赤] 赤字旁 |
筆畫 | 總筆畫:15 部外:8 |
異體字 | |
字形結構 | 左右結構 |
統一編碼 | 基本區 U+8D6D |
其它編碼 | 五筆:fofj 倉頡:gcjka 鄭碼:bnob 四角:44260 |
筆順編碼 | 121323412132511 |
筆順筆畫 | 一丨一ノ丨ノ丶一丨一ノ丨フ一一 |
筆順名稱 | 橫 豎 橫 撇 豎鉤 撇 點 橫 豎 橫 撇 豎 橫折 橫 橫 |
赭字的意思
紅褐色:赭石。
赭字的基本解釋
基本字義
● 赭
zhě ㄓㄜˇ
◎ 紅褐色:赭石(礦物,土狀赤鐵礦,可做顏料)。赭衣(古代罪人穿的赤褐色的衣服,借指罪人)。
英語 reddish brown; hematite; ochre
德語 ocker, Ocker (S)
法語 ocre
赭字的詳細解釋
詳細字義
◎ 赭 zhě
〈名〉
(1) 紅土 [red soil]
赭,赤土也。——《說文》
偷長以赭污其衣裙。——《漢書·張敞傳》
其土則丹青赭堊。——《文選·司馬相如·子虛賦》
(2) 又如:赭堊(紅土與白土)
(3) 赤紅如赭土的顏料,古人用以飾面 [ocher dye]
赫如渥赭,公言賜爵。——《詩·邶風·簡兮》
(4) “赭衣”的簡稱 [red worn by convicts dress]
田叔鉗赭,志于夷戮。——《宋書》
(5) 又如:赭徒(囚徒,犯人。因身穿赭衣,故稱)
(6) 赤地,寸草不生的土地。亦指田野寸草不生的荒蕪景象 [barren land]。如:赭盡(謂使山野草木空盡而成赤地)
(7) 山名 [Zhe mountain]。在浙江省蕭山縣東北。山石呈赭色,故名
詞性變化
◎ 赭 zhě
〈動〉
(1) 染成紅色 [dye red]
或赭其垣。——清· 薛福成《觀巴黎油畫記》
(2) 又如:赭紅袍(血濺衣袍,使成紅色。比喻戰斗激烈);赭面(以赤色涂臉。亦指以赤色涂紅的臉);赭顏(因酒醉而臉紅)
(3) 因羞愧而臉紅 [blush]
人戲稱曰:“公之《春秋》,亦權倚閣乎?”秩色頗赭。—— 宋· 彭乘《墨客揮犀》
(4) 施加罪罰 [punish]。如:赭墨(服赭衣,受墨刑。指刑罰)
(5) 伐盡樹木,使山嶺赤裸呈赭色。如:赭山(伐盡山上的樹木)
◎ 赭 zhě
〈形〉
(1) 紅色、赤紅色 [reddish-brown]
赭,赤也。——《廣雅·釋器》
桃湯赭鞭。——《漢書·王莽傳》。師古曰:“赭,赤也。”
(2) 又如:赭袍(紅袍);赭衣(古時囚犯穿赤褐色衣,因以赭衣代稱囚犯);赭黃(天然的褐鐵礦);赭鞭(赤色的鞭);赭衣塞路(比喻犯罪的人很多);赭紅、赭赤(紅褐色)
(3) 赤裸 [bare]
群飲源槁,回食野赭。——唐· 柳宗元《晉問》
赭字的辭典解釋
紅褐色的土。《說文解字·赤部》:「赭,赤土也。」《管子·地數》:「上有赭者,下有鐵。」
形紫紅色的。如:「赭衣」。《新五代史·卷五二·雜傳·杜重威傳》:「契丹賜重威赭袍,使衣以示諸軍。」
動燒光、燒盡。《史記·卷六·秦始皇本紀》:「始皇大怒,使刑徒三千人皆伐湘山樹,赭其山。」唐·柳宗元〈賀進士王參元失火書〉:「黔其廬,赭其垣,以示其無有。」
康熙字典解釋
赭【酉集中】【赤部】 康熙筆畫:16畫,部外筆畫:9畫
《廣韻》章也切《集韻》《韻會》《正韻》止野切,??音者。《說文》赤土也。《前漢·司馬相如傳》其土則丹靑赭堊。《註》赭,今之赤土也。
又《博雅》赤也。《詩·邶風》赫如渥赭。《疏》赫然而赤,如厚漬之丹赭。《史記·秦始皇紀》伐湘山樹赭其山。《前漢·禮樂志》霑汗赤沫流赭。
又赭衣,罪人服。《前漢·??法志》赭衣塞路。《荀子·正論篇》殺赭衣而不準。《註》以赤土染衣,故曰赭衣。
說文解字解釋
說文解字
赭【卷十】【赤部】
赤土也。從赤者聲。之也切
說文解字注
(赭)赤土也。邶風赫如渥赭、卽秦風之顔如渥丹。故箋訓赭爲丹。古秦風、毛亦作渥赭。是以韓詩作沰。沰與赭音義皆同也。管子地數篇云。上有赭者下有鐵。是赭之本義爲赤土也。引申爲凡赤。從赤。者聲。之也切。古音在五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