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夏的讀音 陽夏的意思
陽夏 夏時,其地域屬豫州境,夏初屬戈地。《左傳》杜預注:“戈在鄭、宋之間,即今太康一帶。”后來,夏王太康遷都于此,故稱陽夏;其死后又葬在此地,人們因之又稱陽夏為太康,太康縣名即源于此。太康縣首置于隋文帝開皇七年(587年),后經世代滄桑之變,隸屬雖有變化,但總歸陳(淮陽)、汴(開封)。
- 陽
- 夏
“陽夏”的讀音
- 拼音讀音:
- [yáng jiǎ]
- 漢字注音:
- ㄧㄤˊ ㄐㄧㄚˇ
- 簡繁字形:
- 陽夏
- 是否常用:
- 否
“陽夏”的意思
基本解釋
基本解釋
1.指夏季。夏季陽氣旺盛﹐故稱。
網絡解釋
陽夏
夏時,其地域屬豫州境,夏初屬戈地。《左傳》杜預注:“戈在鄭、宋之間,即今太康一帶。”后來,夏王太康遷都于此,故稱陽夏;其死后又葬在此地,人們因之又稱陽夏為太康,太康縣名即源于此。太康縣首置于隋文帝開皇七年(587年),后經世代滄桑之變,隸屬雖有變化,但總歸陳(淮陽)、汴(開封)。
“陽夏”的單字解釋
【陽】:1.我國古代哲學認為存在于宇宙間的一切事物中的兩大對立面之一(跟“陰”相對):陰陽二氣。2.太陽;日光:陽光。陽歷。陽坡。朝陽。向陽。3.山的南面;水的北面:衡陽(在衡山之南)。洛陽(在洛河之北)。4.凸出的:陽文。5.外露的;表面的:陽溝。陽奉陰違。6.指屬于活人和人世的(迷信):陽宅。陽間。陽壽。7.帶正電的:陽電。陽極。8.指男性生殖器。9.姓。
【夏】:1.夏季,一年的第二季,大體是農歷四月至六月。2.指中國:華夏。3.朝代名。1.(約前2070—約前1600年)。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奴隸制王朝。相傳為夏后氏部落聯盟首領禹所建立。曾建都安邑(今山西夏縣西北)、陽翟(今河南禹縣)等地。傳到桀,為商湯所滅。2.十六國之一(407—431)。匈奴族赫連勃勃建立。建都統萬城(今陜西靖邊東北)。為吐谷渾所滅。3.(1032—1227)。北宋時黨項族李元昊(hào)在中國西北地區建立。建都興慶(今寧夏銀川),史稱西夏。為蒙古所滅。
“陽夏”的相關詞語
* 陽夏的讀音是:yáng jiǎ,陽夏的意思:陽夏 夏時,其地域屬豫州境,夏初屬戈地。《左傳》杜預注:“戈在鄭、宋之間,即今太康一帶。”后來,夏王太康遷都于此,故稱陽夏;其死后又葬在此地,人們因之又稱陽夏為太康,太康縣名即源于此。太康縣首置于隋文帝開皇七年(587年),后經世代滄桑之變,隸屬雖有變化,但總歸陳(淮陽)、汴(開封)。
基本解釋
1.指夏季。夏季陽氣旺盛﹐故稱。陽夏
夏時,其地域屬豫州境,夏初屬戈地。《左傳》杜預注:“戈在鄭、宋之間,即今太康一帶。”后來,夏王太康遷都于此,故稱陽夏;其死后又葬在此地,人們因之又稱陽夏為太康,太康縣名即源于此。太康縣首置于隋文帝開皇七年(587年),后經世代滄桑之變,隸屬雖有變化,但總歸陳(淮陽)、汴(開封)。【陽】:1.我國古代哲學認為存在于宇宙間的一切事物中的兩大對立面之一(跟“陰”相對):陰陽二氣。2.太陽;日光:陽光。陽歷。陽坡。朝陽。向陽。3.山的南面;水的北面:衡陽(在衡山之南)。洛陽(在洛河之北)。4.凸出的:陽文。5.外露的;表面的:陽溝。陽奉陰違。6.指屬于活人和人世的(迷信):陽宅。陽間。陽壽。7.帶正電的:陽電。陽極。8.指男性生殖器。9.姓。
【夏】:1.夏季,一年的第二季,大體是農歷四月至六月。2.指中國:華夏。3.朝代名。1.(約前2070—約前1600年)。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奴隸制王朝。相傳為夏后氏部落聯盟首領禹所建立。曾建都安邑(今山西夏縣西北)、陽翟(今河南禹縣)等地。傳到桀,為商湯所滅。2.十六國之一(407—431)。匈奴族赫連勃勃建立。建都統萬城(今陜西靖邊東北)。為吐谷渾所滅。3.(1032—1227)。北宋時黨項族李元昊(hào)在中國西北地區建立。建都興慶(今寧夏銀川),史稱西夏。為蒙古所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