鮐怎么讀 鮐的意思
“鮐”字共有1個讀音:
[tái]

漢字 | 鮐 |
---|---|
讀音 |
|
注音 | ㄊㄞˊ |
部首 | [魚] 魚字旁 |
筆畫 | 總筆畫:16 部外:5 |
異體字 | 臺 鮐 |
字形結構 | 左右結構 |
簡體字形 | 鮐 |
統一編碼 | 基本區 U+9B90 |
其它編碼 | 五筆:qock 倉頡:nfir 鄭碼:rzj 四角:23360 |
筆順編碼 | 3525121444454251 |
筆順筆畫 | ノフ丨フ一丨一丶丶丶丶フ丶丨フ一 |
筆順名稱 | 撇 橫撇/橫鉤 豎 橫折 橫 豎 橫 點 點 點 點 撇折 點 豎 橫折 橫 |
鮐字的意思
同“鮐”。
鮐字的基本解釋
基本字義
● 鮐
tái ㄊㄞˊ
◎ 〔鮐魚〕身體呈紡錘形、背青藍色,頭頂淺黑色,生活在海中,為中上層洄游性魚類。供食用,肝可制魚肝魚。亦稱“鮐巴魚”、鯖、“油筒魚”、“青花魚”。
英語 blowfish, globefish, tetraodon
德語 Kugelfisch (S)
法語 Takifugu rubripes
鮐字的詳細解釋
鮐字的辭典解釋
鮐ㄊㄞˊtái名
動物名。脊椎動物亞門硬骨魚類條鰭亞綱。體呈紡錘形,尾柄兩側具有隆起棱;背鰭及臀鰭后方具有離鰭。體的橫斷面近于橢圓形,青綠色,上部有波狀紋,下部無斑點。生活在海里,屬洄游性魚類。
康熙字典解釋
鮐【亥集中】【魚部】 康熙筆畫:16畫,部外筆畫:5畫
《廣韻》土來切《集韻》《韻會》湯來切,??音臺。《說文》海魚名。《正字通》河豚別名。《史記·貨殖傳》鮐鮆千斤。《註》師古曰:鮐,海魚也。《左思·吳都賦》??鮪鯸鮐。《註》鯸鮐魚,狀如科斗,大者尺餘,腹下白,背上靑黑有黃文。
又《爾雅·釋詁》鮐背。《疏》老人皮膚消瘠,背若鮐魚也。《揚子·方言》鮐,老也。秦晉之郊,陳兗之會,曰耇鮐。《註》言背皮如鮐魚。《釋名》九十曰鮐背,背有鮐文也。
又通作臺。《詩·大雅》黃耇臺背。《箋》臺之言鮐也。
又《集韻》《正韻》??堂來切,音臺。
又《集韻》盈之切,音怡。義??同。
說文解字解釋
說文解字
鮐【卷十一】【魚部】
海魚名。從魚臺聲。徒哀切
說文解字注
(鮐)海魚也。各本也作名。今依史記正義、漢書注、文選七命注正。鮐亦名侯鮐。卽今之河豚也。吳都賦。王鮪侯鮐。以王侯相儷。改作鯸者、非。貨殖傳。鮐鮆千斤。鮐狀如科斗。背上靑黑。有黃文。詩。黃髮臺背。毛曰。臺背、大老也。箋云。臺之言鮐也。大老則背有鮐文。是謂臺爲鮐之叚借字。今爾雅作鮐背。從魚。臺聲。徒哀切。一部。
鮐字組詞
* 網站為您提供鮐字的拼音和意思解釋,以及漢字的字形結構、編碼、部首、筆順、組詞、造句和相關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