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d id="aya4y"><option id="aya4y"></option></td>
  • <td id="aya4y"></td>
    <xmp id="aya4y">
    <noscript id="aya4y"></noscript>
  • 龍山文化的讀音 龍山文化的意思

    龍山文化 (銅石并用時期)龍山文化,泛指中國黃河中、下游地區約新石器時代晚期的一類文化遺存,屬銅石并用時代文化。因首次發現于山東省濟南市歷城縣龍山鎮(今屬章丘)而得名。經放射性碳素斷代并校正,年代為公元前2500年至公元前2000年(距今4000年前)。分布于黃河中下游的河南、山東、山西、陜西等省。龍山文化源自大汶口文化,為漢族先民創造的遠古文明。 1928年的春天,考古學家吳金鼎在山東省濟南市歷城縣龍山鎮發現了舉世聞名的城子崖遺址。在此之后,考古學家們先后對城子崖遺址進行多次發掘,取得了一批以精美的磨光黑陶為顯著特征的文化遺存。根據這些發現,考古學家把這些以黑陶為主要特征的文化遺存命名為“龍山文化”。
    • lóng
    • shān
    • wén
    • huà

    “龍山文化”的讀音

    拼音讀音
    [lóng shān wén huà]
    漢字注音:
    ㄌㄨㄥˊ ㄕㄢ ㄨㄣˊ ㄏㄨㄚˋ
    簡繁字形:
    龍山文化
    是否常用:

    “龍山文化”的意思

    基本解釋

    基本解釋

    中國新石器時代晚期的一種文化。晚于仰韶文化。1928年首次發現于山東·章丘·龍山鎮·城子崖,因而得名。龍山文化分布廣,西起陜西,東至海濱,北達遼東半島,南到江蘇,包括以黃河中下游為中心的廣大地區。龍山文化屬于父系氏族公社階段。遺物中常有黑而亮的陶器,故又稱黑陶文化。參閱郭沫若《中國史稿》第一編第二章第一節。

    辭典解釋

    龍山文化  lóng shān wén huà  ㄌㄨㄥˊ ㄕㄢ ㄨㄣˊ ㄏㄨㄚˋ  

    華北地區新石器時代的晚期文化。參見「黑陶文化」條。

    網絡解釋

    龍山文化 (銅石并用時期)

    龍山文化,泛指中國黃河中、下游地區約新石器時代晚期的一類文化遺存,屬銅石并用時代文化。因首次發現于山東省濟南市歷城縣龍山鎮(今屬章丘)而得名。經放射性碳素斷代并校正,年代為公元前2500年至公元前2000年(距今4000年前)。分布于黃河中下游的河南、山東、山西、陜西等省。龍山文化源自大汶口文化,為漢族先民創造的遠古文明。
    1928年的春天,考古學家吳金鼎在山東省濟南市歷城縣龍山鎮發現了舉世聞名的城子崖遺址。在此之后,考古學家們先后對城子崖遺址進行多次發掘,取得了一批以精美的磨光黑陶為顯著特征的文化遺存。根據這些發現,考古學家把這些以黑陶為主要特征的文化遺存命名為“龍山文化”。

    “龍山文化”的單字解釋

    】:1.我國古代傳說中的神異動物,身體長,有鱗,有角,有腳,能走,能飛,能游泳,能興云降雨。2.封建時代用龍作為帝王的象征,也用來指帝王使用的東西:龍顏。龍廷。龍袍。龍床。3.形狀像龍的或裝有龍的圖案的:龍舟。龍燈。龍車。龍旗。4.古生物學上指古代某些爬行動物,如恐龍、翼手龍等。5.姓。
    】:1.地面上由土石構成的高聳的部分:高山。山頂。2.像山的東西:冰山。3.蠶蔟:蠶上山了。4.山墻:房山。
    】:1.字;語言的書面形式:甲骨文。英文。2.文章:散文。議論文。3.文言:半文半白。4.指文科:文理分科。5.非軍事的。與“武”相對:文職。文武雙全。6.柔和;不猛烈:文弱。文火。7.舊指禮節、儀式等:繁文縟節。8.指自然界的某些現象:天文。水文。9.在身上、臉上刺畫花紋或字:文身。文雙頰。10.文飾;掩飾:文過飾非。11.?量詞。用于舊時的銅錢:一文不值。
    】:[huà]1.變化;使變化:化膿。化名。化裝。頑固不化。泥古不化。化整為零。化悲痛為力量。2.感化:教化。潛移默化。3.熔化;融化;溶化:化凍。化鐵爐。太陽一出來,冰雪都化了。糖放到水里就化了。4.消化;消除:化食。化痰止咳。食古不化。5.燒化:焚化。火化。6.(僧道)死:坐化。羽化。7.指化學:理化。化工。化肥。8.后綴。加在名詞或形容詞之后構成動詞,表示轉變成某種性質或狀態:綠化。美化。惡化。電氣化。機械化。水利化。9.姓。10.(僧道)向人求布施:募化。化緣。化齋。化了些米面來。[huā]同“花2”。

    “龍山文化”的相關詞語

    “龍山文化”造句

    該遺址龍山文化創造者的族屬應與著名的顓頊部族有密切的關系。

    此具龍山文化晚期的“小巨人”遺骸的發現,為中國史前人類的“體質人類學研究”提供了豐富寶貴的材料。

    本文通過對龍山文化時代的人殉人祭遺存的考察,以探討龍山文化時代的社會性質。

    此具龍山文化晚期的“小巨人”遺骸的,為中國史前人類的“體質人類學”了寶貴的材料。

    龍山文化中黑陶獨特的“黑、薄、光、紐、挺”的藝術風格的形成,與當時高超的制陶技術、原始的尚黑觀念、審美與實用結合的能動創造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

    徐堡城址是豫西北地區一座龍山文化城址,大體上相當于我國歷史上的唐虞時代。

    龍山文化時期,海岱地區的南部和東部沿海一帶,已經形成了一定規模的稻作農業經濟。

    初步研究表明,該遺址具有以石家河文化為主體且受到龍山文化較強影響的邊緣文化特征。

    登封王城崗遺址發現的龍山文化晚期的大、小城基本是同時期修建而成,原本是一體的。

    據考證,這里早在中原龍山文化時期就有人類活動跡象。

    * 龍山文化的讀音是:lóng shān wén huà,龍山文化的意思:龍山文化 (銅石并用時期)龍山文化,泛指中國黃河中、下游地區約新石器時代晚期的一類文化遺存,屬銅石并用時代文化。因首次發現于山東省濟南市歷城縣龍山鎮(今屬章丘)而得名。經放射性碳素斷代并校正,年代為公元前2500年至公元前2000年(距今4000年前)。分布于黃河中下游的河南、山東、山西、陜西等省。龍山文化源自大汶口文化,為漢族先民創造的遠古文明。 1928年的春天,考古學家吳金鼎在山東省濟南市歷城縣龍山鎮發現了舉世聞名的城子崖遺址。在此之后,考古學家們先后對城子崖遺址進行多次發掘,取得了一批以精美的磨光黑陶為顯著特征的文化遺存。根據這些發現,考古學家把這些以黑陶為主要特征的文化遺存命名為“龍山文化”。
  • <td id="aya4y"><option id="aya4y"></option></td>
  • <td id="aya4y"></td>
    <xmp id="aya4y">
    <noscript id="aya4y"></noscript>
  • 蜜桃麻豆www久久国产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