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字組詞 蒲的詞語
蒲字的常見組詞有:菖蒲、蒲公英、蒲扇、蒲團、蒲包、蒲劇、蒲柳、蒲草、蒲棒兒、蒲棒、蒲服、蒲線、蒲式耳、蒲葵、蒲松齡、蒲節、蒲墩兒、蒲劍、蒲葦、瞻蒲勸穡、綠蒲節、伊蒲饌、瑣瑣蒲桃、束蒲為脯、蒲槧、胯下蒲伏、蒲隆地共和國、蒲戲、蒲甸兒、蒲葵節,還可以根據詞語的字數、字的位置、組詞是否為成語來分類查看組詞信息。
蒲字的意思
pú 香蒲,俗稱蒲草。多年生草本植物。生于水邊或池沼內。根狀莖橫生,花穗形狀像蠟燭。葉片供編織,根狀莖可提取淀粉。
含有蒲字的詞語和解釋
詞語 | 拼音/解釋 |
---|---|
菖蒲 | 菖蒲 chāngpú 水生植物,多年生草本,有香氣,地下有根莖,可作香料,又可作健胃藥,具長葉和辛辣味的主莖辭典解釋菖蒲 chāng pú ㄔㄤ ㄆㄨˊ 白菖的別名。參見「白菖」條。 英語 Acorus calamus, sweet sedge or sweet flag德語 Kalmus (S, Bio)?, Kalmus (S, Med)?, Kalmus (Acorus Calamus)?, wird am 5. Tage des 5. Monats (dem Drachenbootfeste)? an die Türpfosten geh?ngt (S)?法語 Acore odorant |
蒲公英 | 蒲公英 púgōngyīng 多年生草本植物( Tarax acum mongolicum ),全株含白漿,葉叢生,花黃色,果實褐色,上帶白色軟毛,可順風飄散,全草供藥用,能清熱、解毒辭典解釋蒲公英 pú gōng yīng ㄆㄨˊ ㄍㄨㄥ ㄧㄥ 植物名。菊科蒲公英屬,多年生草本。莖短,葉羽狀復葉,有乳汁,呈線狀披針形。花為黃色舌狀花,瘦果褐色,呈紡綞形,頂端著生白色冠毛,便于散布。嫩葉可作蔬菜,可入藥。因其帶有苦味,故也稱為「苦藥草」。 英語 dandelion (Taraxacum mongolicum)?德語 L?wenzahn (lat: Taraxacum)? (Eig, Bio)?, Pusteblume |
蒲扇 | 蒲扇 púshàn 用香蒲葉做成的扇子辭典解釋蒲扇 pú shàn ㄆㄨˊ ㄕㄢˋ 用香蒲葉或蒲葵制成的扇子。 如:「夏夜里,老人家喜歡拿著蒲扇搧涼驅蚊。」近義詞葵扇英語 palm-leaf fan, cattail-leaf fan德語 aus Rohrkolbenbl?ttern geflochtener F?cher 法語 éventail en feuilles de massette |
蒲團 | 蒲團 pútuán 一種圓墊子,用香蒲草、麥秸等編成辭典解釋蒲團 pú tuán ㄆㄨˊ ㄊㄨㄢˊ 用蒲草編成的圓形墊子。以供佛教徒打坐時用。現在臺灣形式或作方形,材料或用布內裝棉絮。唐.顧況〈宿湖邊山寺〉詩:「蒲團僧定風過席,葦岸漁歌月墮江。」宋.陳與義〈休日早起〉詩:「蒲團著身寬,安取萬戶邑。」也作「蒲甸兒」、「蒲墩兒」、「蒲墊子」。 英語 praying mat (Buddhism, made of woven cattail)?德語 蒲團 (S)?法語 zafu (coussin de méditation)? |
蒲包 | 蒲包 púbāo 用香蒲葉編成的裝東西的用具 |
蒲劇 | 蒲劇 pújù 地方戲曲劇種之一,流行于山西省南部地區辭典解釋蒲劇 pú jù ㄆㄨˊ ㄐㄩˋ 流行于山西蒲州的劇種,清代稱山西梆子或山陜梆子。音樂以七聲徵調為格式,唱腔以梆子腔為主體,間雜小曲、昆曲。 |
蒲柳 | 蒲柳 púliǔ 落葉灌木( Salix gracilistyla ),秋天早凋,也叫水楊,用來比喻或自謙身體衰弱蒲柳常質,望秋先零。——《晉書·顧悅之傳》辭典解釋蒲柳 pú liǔ ㄆㄨˊ ㄌㄧㄡˇ 水楊的別名。參見「水楊」條。 反義詞瓊葩比喻體質衰弱或身分低微的人。 如:「他身如蒲柳,常常生病。」 |
蒲草 | 蒲草 púcǎo 香蒲的莖葉,可供編織用辭典解釋蒲草 pú cǎo ㄆㄨˊ ㄘㄠˇ 香蒲的別名。參見「香蒲」條。 |
蒲棒兒 | |
蒲棒 | 蒲棒,蒲棒兒 púbàng,púbàngr ∶香蒲的花穗,形狀像棒子辭典解釋蒲棒 pú bàng ㄆㄨˊ ㄅㄤˋ 香蒲成熟的果穗。黃褐色,有絨毛,形狀像棒子。 英語 spike or male flower of cattail (Typha orientalis)?德語 Spitze des Katzenschwanz (S)? |
蒲服 | 蒲服 púfú 以跪姿坐于地上古代席地而坐,兩膝著席,跟跪著差不多,所以《戰國策》里說伍子胥“坐行蒲服,乞食于 吳市”。—— 呂淑湘《語言的演變》辭典解釋蒲服 pú fú ㄆㄨˊ ㄈㄨˊ 爬行。《戰國策.秦策三》:「夜行而晝伏,至于蔆水,無以餌其口,坐行蒲服,乞食于吳市。」也作「匍匐」。 |
蒲線 | 蒲線 púxiàn 香蒲的雌花穗上長的白絨毛,可用來填枕頭芯 |
蒲式耳 | 蒲式耳 púshì’ěr 英美制計量單位,計量干散顆粒物的體積時用,一蒲式耳合8加侖 |
蒲葵 | 蒲葵 púkuí 一種常綠喬木,生長在熱帶和亞熱帶地區,葉子可以做扇子居左者右手執蒲葵扇。——明· 魏學洢《核舟記》辭典解釋蒲葵 pú kuí ㄆㄨˊ ㄎㄨㄟˊ 植物名。棕櫚科蒲葵屬,常綠喬木。莖干為單桿直立,葉呈掌狀分裂,各裂開之細葉尖端又分裂為二,漸尖銳,向下垂懸。花色白或黃綠,果實呈橢圓形,內有一顆種子。其葉可作蒲扇或編成草帽,苞毛可以作繩子或刷子,嫩芽可食。 英語 Chinese fan palm, Livistona chinensis |
蒲松齡 | 蒲松齡 Pú Sōnglíng (1640—1715) 中國清代著名的文學家,字留仙,一字劍臣,號柳泉居士,山東淄川(今屬淄博市)人。家境貧寒,熟悉民間疾苦,留意采集民間傳說異聞,嘔心瀝血數十年寫成短篇小說集《聊齋志異》,通過談狐說鬼等形式,批判社會、政治辭典解釋蒲松齡 pú sōng líng ㄆㄨˊ ㄙㄨㄥ ㄌㄧㄥˊ 人名。(西元1640~1715)?字留仙,一字劍臣,別號柳泉。山東淄川人,清小說家。著有短篇小說集《聊齋志異》、長篇小說《醒世姻緣傳》等,詩文稱《聊齋集》。 |
蒲節 | 蒲節 Pújié 端午節,因舊俗端午節在門上掛菖蒲葉而得名 辭典解釋蒲節 pú jié ㄆㄨˊ ㄐㄧㄝˊ 端午節的別名。參見「端午節」條。因懸掛菖蒲于門上避邪,還要喝菖蒲酒避瘟疫之氣,故稱為「蒲節」。 《幼學瓊林.卷一.歲時類》:「四月乃是麥秋,端午卻為蒲節。」 |
蒲墩兒 | 蒲墩兒 púdūnr 用香蒲葉、麥秸等編成的厚而圓的墊子,農村中用作坐具辭典解釋蒲墩兒 pú dūnr (變)?pú duēr ㄆㄨˊ ㄉㄨㄣㄦ (變)?ㄆㄨˊ ㄉㄨㄜㄦ 一種以蒲草、麥桿編結成的圓形坐具。如:「明兒上街記得幫我買個蒲墩兒。」也作「蒲團」。 |
蒲劍 | 蒲劍 pújiàn 指菖蒲葉,形似寶劍而得名 辭典解釋蒲劍 pú jiàn ㄆㄨˊ ㄐㄧㄢˋ 白菖的別名。參見「白菖」條。 清.富察敦崇《燕京歲時記.菖蒲、艾子》:「端午日用菖蒲、艾子插于門旁,以禳不祥,亦古者艾虎蒲劍之遺意。」 |
蒲葦 | 蒲葦 púwěi(1) 香蒲和蘆葦蒲葦紉如絲。——《玉臺新詠·古詩為焦仲卿妻作》(2) 又妾當作蒲葦。 |
瞻蒲勸穡 | 看見菖蒲初生,便督促農民及時耕種。語本《呂氏春秋.士容論》:"冬至后五旬七日,菖始生。菖者百草之先生者也,于是始耕。" |
分類查看組詞
蒲字組詞(2個字)
菖蒲
蒲扇
蒲團
蒲包
蒲劇
蒲柳
蒲草
蒲棒
蒲服
蒲線
蒲葵
蒲節
蒲劍
蒲葦
蒲槧
蒲戲
蒲藍
蒲節
蒲關
蒲葦
蒲龕
蒲鯨
蒲輪
蒲劍
蒲車
團蒲
蒲質
苧蒲
蒲團
蒲穀
蒲蠻
蒲阪
白蒲
筍蒲
蒲鴿
靑蒲
蒲城
蒲蘆
蒲輦
截蒲
蒲楊
煙蒲
束蒲
風蒲
蒲劇
蒲甘
伊蒲
苧蒲
煙蒲
蒲菴
蒲蘇
蒲鞵
蒲津
旌蒲
蒲絨
蒲薦
蒲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