澌怎么讀 澌的意思

漢字 | 澌 |
---|---|
讀音 |
|
注音 | ㄙ |
部首 | [氵] 三點水 |
筆畫 | 總筆畫:15 部外:12 |
異體字 | 凘 |
字形結構 | 左中右結構 |
統一編碼 | 基本區 U+6F8C |
其它編碼 | 五筆:iadr|idwr 倉頡:etcl 鄭碼:vepd 四角:32121 |
筆順編碼 | 441122111343312 |
筆順筆畫 | 丶丶一一丨丨一一一ノ丶ノノ一丨 |
筆順名稱 | 點 點 提 橫 豎 豎 橫 橫 橫 撇 點 撇 撇 橫 豎 |
澌字的意思
1.盡:澌滅(消滅干凈)。
2.擬聲詞。雨聲:雨澌澌。
澌字的基本解釋
基本字義
● 澌
sī ㄙˉ
盡:澌滅。流水:“候吏還白,河水流澌”。古同“嘶”,聲音沙啞。英語 to exhaust; to drain dry
德語 absaugen, auspumpen
法語 épuisé
澌字的詳細解釋
詳細字義
◎ 澌 sī
〈動〉
(1) (形聲。從水,斯聲。本義:水盡)
(2) 同本義 [dry up]
澌,水索也。——《說文》。徐鍇系傳:“索,盡也。”
(3) 引申為凡物竭盡之稱。消亡 [totally disappear]
使舉國之少年而亦為老大也,則吾中國為過去之國,其澌亡可翹足而待也。——清· 梁啟超《飲冰室合集·文集》
(4) 又如:澌滅(消滅干凈);澌流(流淌,流水);澌亡(滅絕消亡);澌泯(消失);澌渙(消散);澌靜(消失而歸于平靜)
詞性變化
◎ 澌 sī
〈名〉
(1) 解凍時河中流動的冰塊 [ice floating on a river during the spring thaw]
候吏還白,河水流澌,無船,不可濟。——《后漢書·王霸傳》
(2) 死尸 [corpse]
出見負豕于涂,腐澌于溝,不以為兇者,洿辱自在彼人,不著己之身也。——《論衡》
(3) 泛指冰 [ice]
喜輕澌初綻微和漸入。——宋· 杜安世《折紅梅》
澌字的辭典解釋
竭盡、滅絕。宋·歐陽修〈送徐無黨南歸序〉:「草木鳥獸之為物,眾人之為人,其為生雖異,而為死則同,一歸于腐壞澌盡泯滅而已。」
名解凍時漂流的冰塊。《楚辭·屈原·九歌·河伯》:「與女游河之渚,流澌紛兮將來下。」唐·韓愈〈寄崔二十六立之〉詩:「還歸非無指,灞渭揚春澌。」通「凘」。
狀參見「[[澌澌]]」條。
康熙字典解釋
澌【巳集上】【水部】 康熙筆畫:16畫,部外筆畫:12畫
《唐韻》息移切《集韻》《韻會》相支切《正韻》相咨切,??音斯。《說文》水索也。《揚子·方言》澌,盡也。
又《集韻》山宜切,音釃。義同。
又《集韻》《韻會》《正韻》??先齊切,音西。與嘶同。本作??。《說文》散聲也。《徐曰》若今謂馬鳴爲嘶也。
又《廣韻》《集韻》《韻會》斯義切《正韻》息漬切,??音賜。亦水索也。與凘別。凘爲流冰之凘,俗誤作澌。
說文解字解釋
說文解字
澌【卷十一】【水部】
水索也。從水斯聲。息移切
說文解字注
(澌)水索也。方言曰。澌、索也。郭注云。盡也。按許說其本義。楊說其引伸之義也。索訓盡者、索乃?之假借字。入室??、有盡意也。方言曰。鋌、賜也。賜者、澌之假借。亦作?。從水。斯聲。息移切。十六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