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和鼎鼐的意思 調和鼎鼐的讀音和出處
- 調
- 和
- 鼎
- 鼐
- 成語名稱:
- 調和鼎鼐
- 成語拼音:
- [tiáo hé dǐng nài]
- 成語解釋:
- 鼎:古代烹調食物的器具,三足兩耳;鼐:大鼎。于鼎鼐中調味。比喻處理國家大事。多指宰相職責。
- 成語出處:
- 《舊唐書·裴度傳》:“果聞勿藥之喜,更喜調鼎之功。”
- 成語例句:
- 司徒,你怎生立一人之下,坐萬人之上,調和鼎鼐,燮理陰陽。(元 無名氏《連環計》第二折)
- 是否常用:
- 感情褒貶:
- 中性成語
- 成語詞性:
- 作謂語、賓語;多指宰相職責
- 結構類型:
- 動賓式成語
- 形成年代:
- 古代成語
- 標準拼音:
- 繁體字形:
- 調咊鼎鼐
- 英文翻譯:
- harmonious
- 成語故事:
- 成語接龍:
- “調和鼎鼐”成語接龍
- 成語分類:
- 四字成語 動賓式成語 大的成語 T開頭的成語
- 成語關注:
- 烹調 食物 器具 調味 比喻 處理 國家 大事 多指 宰相 職責
“調和鼎鼐”的單字解釋
【調】:[diào]1.樂曲;樂譜:曲調。采菱調。2.樂曲定音的基調或音階:C大調。五聲調式。3.語音上的聲調:調號。調類。4.說話的腔調:南腔北調。5.口氣;論調:一副教訓人的調。兩人人的發言是一個調。6.人所蘊含或顯露出來的風格、才情、氣質:情調。格調。7.選調;提撥:從基層調選干部。8.調動:崗位調整。9.征集;征調:調有余補不足。10.調查:調研。內查外調。11.提取、調取(文件、檔案等):調檔。12.調換:調座位。[tiáo]1.搭配均勻,配合適當:調和。調諧。風調雨順。飲食失調。2.使搭配均勻,使協調:調配。調味。3.調停使和解(調解雙方關系):調停。調處。4.調劑:以臨萬貨,以調盈虛。5.調理使康復:調養。調攝。6.調教;訓練:有膂力,善調鷹隼。7.挑逗;戲弄:調笑。調情。調戲。酒后相調。[zhōu]朝,早晨:《廣韻·平尤》:“調,朝也。”
【和】:[hé]1.平和;和緩:溫和。柔和。和顏悅色。2.和諧;和睦:和衷共濟。弟兄不和。3.結束戰爭或爭執:講和。媾和。軍閥之間一會兒打,一會兒和,弄得百姓不得安生。4.(下棋或賽球)不分勝負:和棋。和局。末了一盤和了。5.姓。6.連帶:和盤托出。和衣而臥(不脫衣服睡覺)。7.引進相關或比較的對象:他和大家講他過去的經歷。柜臺正和我一樣高。8.表示聯合;跟;與:工人和農民都是國家的主人。9.加法運算中,一個數加上另一個數所得的數,如6+4=10中,10是和。也叫和數。10.指日本:和服。[hè]1.和諧地跟著唱:曲高和寡。一唱百和。2.依照別人詩詞的題材和體裁做詩詞:奉和一首。[huò]1.粉狀或粒狀物摻和在一起,或加水攪拌使成較稀的東西:和藥。藕粉里和點兒糖。2.用于洗東西換水的次數或一劑藥煎的次數:衣裳已經洗了三和。二和藥。[huó]在粉狀物中加液體攪拌或揉弄使有黏性:和面。和泥。和點兒水泥把窟窿堵上。[hú]打麻將或斗紙牌時某一家的牌合乎規定的要求,取得勝利。
【鼎】:1.古代煮東西用的器物,圓形,三足兩耳,也有方形四足的。2.比喻王位、帝業:定鼎。問鼎。3.大:鼎力。鼎言。4.鍋。5.姓。6.正當;正在:鼎盛。
【鼐】:大鼎。
“調和鼎鼐”的相關成語
“調和鼎鼐”的關聯成語
調字的成語
和字的成語
鼎字的成語
鼐字的成語
調開頭的成語
和開頭的成語
鼎開頭的成語
鼐開頭的成語
tiao的成語
he的成語
ding的成語
nai的成語
thdn的成語
調和什么什么的成語
調什么鼎什么的成語
調什么什么鼐的成語
什么和鼎什么的成語
什么和什么鼐的成語
什么什么鼎鼐的成語
“調和鼎鼐”造句
中國菜的制作方法是調和鼎鼐,最終是要調和出一種美好的滋味.
調和鼎鼐、復雜運算是他的本行。
調和鼎鼐畫凌煙,乞休始識田園樂,笑傲王侯不羨仙。
社會轉型期,面對多變思想觀念如何調和鼎鼐,凝聚廣泛共識?越是在關鍵時刻,越需要發揮法治的作用,讓我國社會在深刻變革中既生機勃勃又井然有序。
他作為熱愛寶島家園的無黨籍公民,誠懇拜托王金平調和鼎鼐、折沖樽俎,“立法院”早日完成審查海峽兩岸服務貿易協議。
為政者兼聽則明,海納百川;治理者鎮暴抑邪,調和鼎鼐,治大國若烹小鮮。
社論說,王金平主掌“立法院”十余年,自有其表現優異的一面,且在政壇調和鼎鼐更具功力。
對于熱門的*彎地區領導人副手問題,蘇嘉全說,副手須“政通人和,調和鼎鼐”,才能有效輔佐*彎地區領導人。
王菲為人直來直去,從不拐彎抹角;亞鵬則圓融、謙沖,少有疾言厲色之時,擅于調和鼎鼐,消弭各種矛盾與隔閡。
施明德在廣告后改口說,宋楚瑜是當今擔任“行政院長”最適當的人選,如果進入“立法院”也是調和鼎鼐的人。
* 調和鼎鼐的意思 調和鼎鼐的成語解釋 調和鼎鼐的拼音、詞性、造句、出處、近義詞、反義詞以及成語故事典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