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科學的詞語
關于科學的詞語:實驗、假設、數據、推理、探究、觀察、發現、理論、模型、證明、演繹、歸納、科學家、科學方法、科學研究、科學技術、科學知識、科學教育、科學文化、科學哲學。
關于科學的詞語 相關詞語和解釋
詞語 | 拼音/解釋 |
---|---|
社會科學 | 社會科學 (科學三大領域之一)社會科學是用科學的方法,研究人類社會的種種現象的各學科總體或其中任一學科。它是研究各種社會現象的科學。如社會學研究人類社會(主要是當代),政治學研究政治、政策和有關的活動,經濟學研究資源分配。社會科學所涵蓋的學科包括:經濟學、政治學、法學、倫理學、歷史學、社會學、心理學、教育學、管理學、人類學、民俗學、新聞學、傳播學等。 一些學科,如人類學、心理學、考古學,它是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的交叉。比如心理學,中國大陸地區將心理學列為科學,如組建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的南京大學心理學系在1956年以前(包括民國時期)都設在理學院下;而香港特區跟隨歐美地區把它歸入社會科學。 政治學、經濟學、社會學、法律學、軍事學等學科是典型的狹義上的社會科學。而有些學科,如歷史學,則是狹義的社會科學和人文科學的交叉,通常理解為人文科學。廣義的“社會科學”則包含了人文科學,如中國社會科學院設有社會科學和人文科學兩類研究所。 馬克思主義哲學作為社會科學的指導思想,將人文科學和社會科學統稱為哲學社會科學。隨著社會的多元化的轉變,學術的自由探討空間將越來越大,社會科學的定義與分類方面也會開始發生變化。 在現代科學的發展進程中,新科技革命為社會科學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方法手段,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相互滲透,相互聯系的趨勢日益加強。 |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簡稱中國科大,位于安徽省合肥市,由中國科學院直屬,中央直管副部級建制,位列A類世界一流大學建設高校、211工程、985工程,首批20所學位自主審核高校之一,入選珠峰計劃、111計劃、2011計劃、中國科學院知識創新工程、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全國深化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國家建設高水平大學公派研究生項目、中國政府獎學金來華留學生接收院校,九校聯盟、中國大學校長聯誼會、東亞研究型大學協會、環太平洋大學聯盟成員,是一所以前沿科學和高新技術為主、兼有特色管理和人文學科的綜合性全國重點大學。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1958年9月創建于北京,她的創辦被稱為“中國教育史和科學史上的一項重大事件”;建校后,中國科學院實施“全院辦校,所系結合”的辦學方針,匯集了嚴濟慈、華羅庚、錢學森、趙忠堯、郭永懷、趙九章、貝時璋等一批著名科學家,建校第二年即被列為全國重點大學;1970年初,學校遷至安徽省合肥市,開始了第二次創業;1978年以后,學校創辦少年班、首建研究生院、建設國家大科學工程、面向世界開放辦學等新舉措;也是唯一參與國家知識創新工程的大學。 截至2018年6月,學校有20個學院(含6個科教融合共建學院)、31個系以及蘇州研究院、上海研究院、北京研究院、先進技術研究院、附屬第一醫院(安徽省立醫院)等;有12個國家級科研機構、4個國家重點科技基礎設施和55個院省部級重點科研機構。 |
邊緣科學 | 邊緣科學 邊緣科學(marginal science)是指在原有學科之間相互交叉、滲透而形成的科學。19世紀70年代,恩格斯就曾根據當時自然科學發展所顯示的突破原有學科界限的新趨勢,在分析各種物質運動形式相互轉化的基礎上預言:原有學科的鄰接領域將是新學科的生長點。不久,即在物理學和化學之同交叉而產生物理化學,在化學和生物學之間交叉而產生生物化學等。20世紀以來,現代科學技術的蓬勃發展加劇了學科之間的相互滲透,導致邊緣科學大量產生。 |
科學 | 科學 (認識世界的實踐方法)科學,指的就是分科而學,后指將各種知識通過細化分類(如數學、物理、化學等)研究,形成逐漸完整的知識體系。它是關于發現發明創造實踐的學問,是人類探索研究感悟宇宙萬物變化規律的知識體系的總稱。 科學是一個建立在可檢驗的解釋和對客觀事物的形式、組織等進行預測的有序的知識的系統。在一個舊的,密切相關的意思,“科學”還指可合理解釋,并可靠地應用型知識的主體本身。科學的專業從業者習慣上被稱為科學家。 自古典時代,科學作為一種知識,已緊密聯系在一起。科學的方法奠定了基礎,強調實驗數據及其結果的重現性。在西方世界在近代早期的話:“科學”和“自然哲學“有時可以互換使用。在西方世界直到17世紀,自然哲學(后變成自然科學)被認為是哲學的一個獨立的科學分支,與唯物同源。 在現代用法中,“科學”經常指的是追求知識,不但對知識本身的一種方式,它也經常受限于研究這些分支尋求解釋物質世界的現象。在17世紀和18世紀的科學家越來越多地尋求在自然法則,如牛頓運動定律方面制定知識。而在19世紀的過程中,“科學”一詞變得越來越與科學方法本身相關聯,以研究自然世界有紀律的方法,包括物理、化學、地質學和生物學。它是在19世紀也使科學家一詞是由博物學家區分自然知識和知識創造。 我們通常提到的科學是指自然科學,即通常將自然科學簡稱科學,并不包括社會學和思維學的內容。包括我們平時所說的科學技術(簡稱科技)中的科學也指的是自然科學(僅包括自然科學)。 |
認知科學 | 認知科學 (學科概念)認知科學是20世紀世界科學標志性的新興研究門類,它作為探究人腦或心智工作機制的前沿性尖端學科,已經引起了全世界科學家們的廣泛關注。一般認為認知科學的基本觀點最初散見40年代到50年代中的一些各自分離的特殊學科之中,60年代以后得到了較大的發展。 認知科學是一門相當年輕的學科,然而卻為揭示人腦的工作機制這一最大的宇宙之謎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近年來,在大腦處理信息整體運作機制研究方面有了一些新的進展,如近年發表的《大腦處理信息量化模型和細節綜合報告》等一系列論文綜合整理分析已有的各層面的知識,建立有堅實解剖學基礎、能聯系各層面、量化描述大腦信息處理過程的模型和框架用量化模型結合結構風險最小化相關理論分析說明時序控制作用對大腦高效可靠處理信息的意義;匯總介紹量化模型中的細節;分析了大腦能正確而高效處理信息,使智力能夠誕生的原因;分析了理論建立和應用過程的神經生理學原理、只能有相對真理的神經生理學原因;還建立和介紹了另外一種量化分析方案等。 |
元科學 | 元科學 元科學亦稱“元理論”。以科學為研究對象,研究科學的性質、特征、形成和發展規律的學科。元科學概念,最先由邏輯實證主義學派提出。認為科學哲學不把自身當作關于客觀世界的知識體系,而把它作為研究科學的本質及科學研究方法的元科學。指出科學概念與元科學概念有嚴格的區別,如“力”、“質量”、“基因”等在“科學內部”出現的名詞,是科學名詞,屬于對象語言;“規律”、“理論”、“說明”、“確認”等用來“談論科學的”、表示科學的陳述或活動特征的名詞,是元科學名詞,屬于元語言。科學內容不影響元科學名詞的意義,元科學名詞的意義不是科學內容的函項,不隨科學中使用或接受的特殊概念、命題與論證的變化而變化。 |
人文科學 | 人文科學 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其中包括人文科學)和思維科學是科學體系的三大支柱,是人們認知、維護、改善自然、社會和思維的工具。人文科學是指以人的社會存在為研究對象,以揭示人類社會 的本質和發展規律為目的的科學。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不僅僅是一種真理性探索,而且還代表了一定的價值觀和社會集團的利益。人文社會科學對社會實踐的依賴,具體體現為社會實踐對人文社會科學的促進和制約兩個方面。 |
軟科學 | 軟科學 (為決策提供支撐依據的系統學科)軟科學是現代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交叉發展而逐漸形成的一組具有高度綜合性的新興學科群。它是與電子計算機“軟件”的性質和功能相類比而得名的。軟科學體系一般認為應包括五大學科類:(1)元科學類。包括科學學、技術學、系統論、信息論、控制論和耗散結構論、協同論、突變論等學科。(2)管理決策類。包括管理科學、決策科學、政策科學、領導科學、行政科學和戰略科學等,這是軟科學群的主體。(3)咨詢預測學。包括咨詢學、情報學、未來學和預測學等。(4)“斡體”類。包括思想政治工作學、行為科學、工效學、人才學、創造學等。(5)現代科學方法類。包括系統科學方法、科學技術方法論、數量經濟與技術經濟方法三大類。 |
自然科學 | 自然科學 (科學三大領域之一)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思維科學”并稱“科學三大領域”,它是以定量作為手段,研究無機自然界和包括人的生物屬性在內的有機自然界的各門科學的總稱。自然科學是研究大自然中有機或無機的事物和現象的科學,包括天文學、物理學、化學、地球科學、生物學等。 其認識的對象是整個自然界,即自然界物質的各種類型、狀態、屬性及運動形式。認識的任務在于揭示自然界發生的現象以及自然現象發生過程的實質,進而把握這些現象和過程的規律性,以便解讀它們,并預見新的現象和過程,為在社會實踐中合理而有目的地利用自然界的規律開辟各種可能的途徑。 自然科學的最重要的兩個支柱是觀察和邏輯推理。由對自然的觀察和邏輯推理自然科學可以引導出大自然中的規律。假如觀察的現象與規律的預言不同,那么要么是因為觀察中有錯誤,要么是因為至此為止被認為是正確的規律是錯誤的,超自然因素不存在考慮之中。順著傳統用法,自然科學可被理解為生物科學(涉及生物學程序),并以區辨物理科學(涉及宇宙的物理及化學法則)及化學科學。 |
潛科學 | 潛科學 潛科學,是指孕育中的科學,是"科學胚胎"、"科學幼芽"。任何一種科學理論或學說的產生,都必然要經歷一個醞釀、孕育和發展的過程,都有一段潛在期或孕育期。 每一門科學在創建初期,往往以科學家頭腦中的思想火花、瞬時靈感和科學家想像等形成出現,經過不斷篩選、雕琢、組合,向某些難點發起集中思維攻勢,終于形成一股定向的思維潛流,推動其跨入科學理論之列,這類似胚胎的個體發育過程。如果把已經成熟并被社會承認的科學稱為"顯科學"的話,那么,對于那些尚未成熟,還處于幼芽階段的科學則可稱為"潛科學"。 |
科學詩 | 科學詩 科學詩以科學知識為題材的詩歌。科學詩是科學與詩相結合的產物,它用形象思維、擬人化手法,通俗、生動、有趣地把科學知識表現出來,具有藝術的形象性和科學的知識性,是普及科學知識的工具。 |
科學院 | 科學院 名單僅收錄詞尾明確為科學院的機構,其他如臺灣中央研究院、日本學士院、英國皇家學會等不收錄; 名單不收錄雖以科學院為詞尾但帶領域等作為限定詞的科研機構,如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醫學科學院; 名單非完整版,排名不分先后。 |
自然科學革命 | 自然科學革命 由自然科學的一個或幾個基本學科的理論變革所導致的整個自然科學系統的根本變革。有時也指某一學科的理論變革。如20世紀的天文學革命、分子生物學革命等。它的主要標志是思維方式的變革。一般是觀察事實積累到一定程度,特別是某一意義重大的新事實的發現,促使新的理論揚棄原有的理論而成為占統治地位的理論。 |
大科學 | 大科學 “大科學”(Big Science,Megascience,Large Science)是國際科技界近年來提出的新概念。從運行模式來看,大科學研究國際合作主要分為三個層次:科學家個人之間的合作、科研機構或大學之間的對等合作(一般有協議書)、政府間的合作(有國家級協議,如國際熱核聚變實驗研究ITER、歐洲核子研究中心的強子對撞機LHC等)。 |
科學家 | 科學家 (從事科學研究的人群)科學家(Scientist):對真實自然及未知生命、環境、現象及其相關現象統一性的客觀數字化重現與認識、探索、實踐的人,如愛因斯坦,霍金。 |
科學實驗 | 科學實驗 科學實驗,是指根據一定目的,運用一定的儀器、設備等物質手段,在人工控制的條件下,觀察、研究自然現象及其規律性的社會實踐形式。是獲取經驗事實和檢驗科學假說、理論真理性的重要途徑。它不僅包括儀器、設備、實驗的物質對象,還包括背景知識、理論假設、數據分析、科學解釋,以及實驗者之間的協商、交流和資金的獲取等相關社會因素。其性質不只是物質性的,還是文化性的和社會性的。在實驗活動中,隔離、介入、追跡、儀器操作,對象形態改造,實驗條件控制以及資源利用等,都表明實驗者是自然和社會的參與者。科學實驗的范圍和深度,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而不斷擴大和深化。 |
反科學 | 反科學 反科學是違背科學發展規律的一種偽(假)科學論點,也是一種反對科學的思潮,與”偽科學“的含義應區別對待。 |
綜合科學 | 綜合科學 綜合科學即對數據、理論和闡釋進行有機綜合。也就是將多學科的理論與方法綜合起來,對某一特定對象進行綜合性研究。 |
科學教育影片 | 科學教育影片 科學教育影片簡稱“科教片”。運用電影的形象化手段,解釋自然現象和社會現象,傳播科學知識的影片。 |
海德堡大學 | 海德堡大學 魯普萊希特-卡爾斯-海德堡大學(德文名:Ruprecht-Karls-Universit?t Heidelberg),簡稱“海德堡大學”,建立于1386年,是德國最古老的大學,也是神圣羅馬帝國繼布拉格和維也納之后開設的第三所大學。 原校名為魯普萊希特-卡爾斯大學,即為紀念兩位辦學名人——魯普萊希特選帝侯是海德堡大學的創始元勛,巴登的卡爾·弗里德里希大公則是海德堡大學的再造恩公。 海德堡大學向來為德國浪漫主義與人文主義之象征,每年吸引大批外國學生或學者前來求學或研究。大學所在的海德堡市也是一座以古堡、內卡河聞名的文化名城。歌德曾賦詩一首Ich hab' mein Herz in Heidelberg verloren!《我把心遺失在了海德堡!》令海德堡這一古老而浪漫的大學城不僅因學術更因其獨特魅力風靡于外。馬克·吐溫說,海德堡是他到過最美的地方。 十六世紀的下半葉,海德堡大學就成為歐洲科學文化的中心。當今蟬聯入選“德國精英大學”,為“歐洲研究型大學聯盟”、“科英布拉集團”、“德國頂尖大學U15大學聯盟”、“歐洲大學協會”創始會員。 截止至2017年,共有56位諾貝爾獎得主,19位萊布尼茲獎得主曾于該校求學、任教或研究,為德國乃至于歐洲頂尖之研究型大學。在2018-2019年,CWUR世界大學排名中,海德堡大學位居德國第一,世界第46;2017-2018年, US News世界大學排名中,海德堡大學位居德國第2、世界第59ARWU學術排名中,海德堡大學位居德國第一,世界第42;QS世界大學排名中,海德堡大學位居德國第3,世界第68。 |
萊頓大學 | 萊頓大學 萊頓大學(Leiden University),最具聲望的歐洲大學之一,成立于公元1575年2月8日,她是荷蘭王國歷史最悠久的高等學府。在過去近五個世紀的漫長歲月中,萊頓大學培養了眾多影響人類文明進程的杰出人才。笛卡爾、倫勃朗、斯賓諾莎等科學文藝巨匠,16位諾貝爾獎得主(洛倫茲、愛因斯坦、費米等),9位國家元首(美國第六任總統約翰·昆西·亞當斯,丘吉爾,曼德拉,兩任北約秘書長等),10位荷蘭領袖(包括現任荷蘭首相馬克·呂特),都在萊頓以求學、任教等方式留下了他們的足跡。 萊頓大學是有“歐洲常春藤”之稱歐洲研究型大學聯盟十二個創立成員之一,也是Coimbra Group、Europaeum等大學聯盟的一員。她由八十年戰爭中的荷蘭革命領袖Prince William of Orange所建,迄今仍與Orange皇朝的皇室有密切關系,多位荷蘭女王和國王都曾在萊頓大學學習。萊頓大學共分為9大學院,50多個系所,150多個專業,11個核心研究領域,有超過40個國家級或國際級研究機構在學校設立。 2018-9年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學排名中,萊頓大學名位列世界第68位;2018-9年世界大學學術排名(ARWU)中,萊頓大學名位列世界第74位;2018-9年QS世界大學排名,萊頓大學名列122位。萊頓大學的斯賓諾莎獎(被譽為“荷蘭諾貝爾獎”)獲獎人數常年穩居荷蘭高校第一,諾貝爾獲獎得主位居世界51名。 |
學名 | 學名 國際上所采用的植物學名,是林奈所創立的“雙名法”即植物的學名統一由屬名和種名(又稱種加詞,下同)組成,并統一用拉丁文。我們知道世界上的植物種類很多,各國的語言和文字又不相同,因而植物的名稱也就不同,就是在一個國家內也會出現不同的名稱,為了科學技術的交流,統一使用植物學名是完全必要的。掌握植物的學名,不僅有助于了解植物的親緣關系和形態特征,而且還可以幫助掌握植物的有效成分:因為許多植物的化學成分名稱系由植物的屬名衍生而成,如小檗堿(Berberine),就是由小檗屬(Berberis)衍生而成,又如烏頭堿(Aconitine)、次烏頭堿(Hypaccllitine)、中烏頭堿(Mesaconiline)等,不論從中文名稱和外文名稱均可以明顯的看出與植物烏頭屬(Aconitum)的屬名有密切的關系,這一關系對藥學專業尤其值得注意。 |
哲學 | 哲學 (世界觀學說、社會意識形態之一)哲學(縮寫:Phil)(英語:Philosophy,希臘語:Φιλοσοφ?α),是對基本和普遍之問題的研究。哲學分支有中國哲學、西方哲學、倫理學、宗教學、美學、邏輯學、心理學、科學技術哲學等。其按其詞源有「愛智慧」之意。哲學是有嚴密邏輯系統的宇宙觀,它研究宇宙的性質、宇宙內萬事萬物演化的總規律、人在宇宙中的位置等等一些很基本的問題。 哲學就是元知識、元理學,即所謂大道至簡。哲學任務就是對現實世界進行元理層面的把握,把多綜合為一或把一區分為多,一和多都是元理。元理也要清晰表達、系統構造,這樣的元理系統才適用于闡釋世界或指導實踐。哲學是元理,科學是原理、方法、事實,元理與原理劃分并非絕對,實用依據可以是:元理是需要時刻記著即時可用的元初理論,原理是可以查工具書利用的基礎理論。 |
學名 | 學名 國際上所采用的植物學名,是林奈所創立的“雙名法”即植物的學名統一由屬名和種名(又稱種加詞,下同)組成,并統一用拉丁文。我們知道世界上的植物種類很多,各國的語言和文字又不相同,因而植物的名稱也就不同,就是在一個國家內也會出現不同的名稱,為了科學技術的交流,統一使用植物學名是完全必要的。掌握植物的學名,不僅有助于了解植物的親緣關系和形態特征,而且還可以幫助掌握植物的有效成分:因為許多植物的化學成分名稱系由植物的屬名衍生而成,如小檗堿(Berberine),就是由小檗屬(Berberis)衍生而成,又如烏頭堿(Aconitine)、次烏頭堿(Hypaccllitine)、中烏頭堿(Mesaconiline)等,不論從中文名稱和外文名稱均可以明顯的看出與植物烏頭屬(Aconitum)的屬名有密切的關系,這一關系對藥學專業尤其值得注意。 |
語法學 | 語法學 語法學是研究語言的結構法則及其發展規律的科學。語法研究的種類與理論可作不同的分類。就時限可分為歷時語法學和共時語法學;就社會目的可分為規范語法學和描寫語法學;就教育目的可分為研究語法學和教學語法學;就方法可分為傳統語法學、結構主義語法學、轉換一生成語法學、系統功能語法學等;就范圍可分為普遍語法學和語別語法學。 |
海德堡大學 | 海德堡大學 魯普萊希特-卡爾斯-海德堡大學(德文名:Ruprecht-Karls-Universit?t Heidelberg),簡稱“海德堡大學”,建立于1386年,是德國最古老的大學,也是神圣羅馬帝國繼布拉格和維也納之后開設的第三所大學。 原校名為魯普萊希特-卡爾斯大學,即為紀念兩位辦學名人——魯普萊希特選帝侯是海德堡大學的創始元勛,巴登的卡爾·弗里德里希大公則是海德堡大學的再造恩公。 海德堡大學向來為德國浪漫主義與人文主義之象征,每年吸引大批外國學生或學者前來求學或研究。大學所在的海德堡市也是一座以古堡、內卡河聞名的文化名城。歌德曾賦詩一首Ich hab' mein Herz in Heidelberg verloren!《我把心遺失在了海德堡!》令海德堡這一古老而浪漫的大學城不僅因學術更因其獨特魅力風靡于外。馬克·吐溫說,海德堡是他到過最美的地方。 十六世紀的下半葉,海德堡大學就成為歐洲科學文化的中心。當今蟬聯入選“德國精英大學”,為“歐洲研究型大學聯盟”、“科英布拉集團”、“德國頂尖大學U15大學聯盟”、“歐洲大學協會”創始會員。 截止至2017年,共有56位諾貝爾獎得主,19位萊布尼茲獎得主曾于該校求學、任教或研究,為德國乃至于歐洲頂尖之研究型大學。在2018-2019年,CWUR世界大學排名中,海德堡大學位居德國第一,世界第46;2017-2018年, US News世界大學排名中,海德堡大學位居德國第2、世界第59ARWU學術排名中,海德堡大學位居德國第一,世界第42;QS世界大學排名中,海德堡大學位居德國第3,世界第68。 |
顧頡剛 | 顧頡剛 顧誦坤(1893.5.8-1980.12.25),字銘堅,號頡(jié)剛;小名雙慶,筆名有余毅、銘堅等。漢人,江蘇蘇州人。中國現代著名歷史學家、民俗學家,古史辨學派創始人,現代歷史地理學和民俗學的開拓者、奠基人。 1920年,顧頡剛畢業于北京大學,后歷任廈門大學、中山大學、燕京大學、北京大學、云南大學、蘭州大學等校教授。新中國成立后,任中國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研究員、中國民間文藝研究會副主席、民主促進會中央委員等職。 |
哲學 | 哲學 (世界觀學說、社會意識形態之一)哲學(縮寫:Phil)(英語:Philosophy,希臘語:Φιλοσοφ?α),是對基本和普遍之問題的研究。哲學分支有中國哲學、西方哲學、倫理學、宗教學、美學、邏輯學、心理學、科學技術哲學等。其按其詞源有「愛智慧」之意。哲學是有嚴密邏輯系統的宇宙觀,它研究宇宙的性質、宇宙內萬事萬物演化的總規律、人在宇宙中的位置等等一些很基本的問題。 哲學就是元知識、元理學,即所謂大道至簡。哲學任務就是對現實世界進行元理層面的把握,把多綜合為一或把一區分為多,一和多都是元理。元理也要清晰表達、系統構造,這樣的元理系統才適用于闡釋世界或指導實踐。哲學是元理,科學是原理、方法、事實,元理與原理劃分并非絕對,實用依據可以是:元理是需要時刻記著即時可用的元初理論,原理是可以查工具書利用的基礎理論。 |
語法學 | 語法學 語法學是研究語言的結構法則及其發展規律的科學。語法研究的種類與理論可作不同的分類。就時限可分為歷時語法學和共時語法學;就社會目的可分為規范語法學和描寫語法學;就教育目的可分為研究語法學和教學語法學;就方法可分為傳統語法學、結構主義語法學、轉換一生成語法學、系統功能語法學等;就范圍可分為普遍語法學和語別語法學。 |
陳省身 | 陳省身 陳省身(Shiing Shen Chern),1911年10月28日生于浙江嘉興秀水縣,美籍華裔數學大師、20世紀最偉大的幾何學家之一,生前曾長期任教于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1960年起)、芝加哥大學(1949-1960年),并在伯克利建立了美國國家數學科學研究所(MSRI)。為了紀念陳省身的卓越貢獻,國際數學聯盟(IMU)還特別設立了“陳省身獎(Chern Medal)”作為國際數學界最高級別的終身成就獎。 1926年,陳省身進入南開大學數學系。1934年夏,他畢業于清華大學研究院,獲碩士學位,成為中國自己培養的第一名數學研究生。1943年發表《閉黎曼流形的高斯-博內公式的一個簡單內蘊證明》《Hermitian流形的示性類》。1963年至1964年,陳省身擔任美國數學會副主席。1995年陳省身當選為首批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1999年被聘為嘉興學院首任名譽院長。 陳省身晚年致力于推進中國數學的發展,在母校天津南開大學創立了陳省身數學研究所,并于2002年促成了四年一度的國際數學家大會(ICM)在中國北京召開(系首次在發展中國家召開)。2004年12月3日19時14分,陳省身在天津醫科大學總醫院逝世,享年93歲。 2018年,入選改革開放40周年最具影響力的外國專家。 |
地球物理學 | 地球物理學 地球物理學 (geophysics) 是地球科學的主要學科之一,是通過定量的物理方法(如:地震彈性波、重力、地磁、地電、地熱和放射能等方法)研究地球以及尋找地球內部礦藏資源的一門綜合性學科,研究范圍包括地球的地殼、地幔、地核和大氣層。 地球物理學有諸多研究分支,包括:固體地球物理學,地球動力學,地震學,大地測量學,地熱學,地磁學 ,水文地理學,海洋學,氣象學,地核構造學,勘探地球物理學,比較行星學,大地構造物理學和大地天文學;研究內容包括地球內部結構,震源理論,地震波傳播理論,大陸地殼大尺度的特征,諸如板塊俯沖帶和大洋中脊。傳統地球物理學主要指固體地球物理學,現代地球物理學的研究延伸到地球大氣層外部的現象,例如電離層電機效應(ionospheric dynamo)、極光放電(auroral electrojets)和磁層頂電流系統(magnetopause current system),甚至延伸到其他行星及其衛星的物理性質。 |
法學 | 法學 (關于法律問題的知識和理論體系)法學,又稱法律學、法律科學,是以法律、法律現象以及其規律性為研究內容的科學,它是研究與法相關問題的專門學問,是關于法律問題的知識和理論體系。 法學,是關于法律的科學。法律作為社會的強制性規范,其直接目的在于維持社會秩序,并通過秩序的構建與維護,實現社會公正。作為以法律為研究對象的法學,其核心就在對于秩序與公正的研究,是秩序與公正之學。 法學是世界各國高等學校普遍開設的大類,也是中國大學的十大學科體系之一,包括法學、政治學、公安學、社會學四個主要組成部分。在社會上,很多人習慣將法學專業稱之為法律專業。 在中國,法學思想最早源于春秋戰國時期的法家哲學思想,法學一詞,在中國先秦時代被稱為“刑名之學”,從漢代開始有“律學”的名稱。在西方,古羅馬法學家烏爾比安(Ulpianus)對“法學”(古代拉丁語中的Jurisprudentia)一詞的定義是:人和神的事務的概念,正義和非正義之學。 |
劑量學 | 劑量學 劑量學,全稱“輻射劑量學”,或更啰嗦一點,稱“電離輻射劑量學”,是研究電離輻射能量在物質中沉積的科學。 劑量學受到重視與電離輻射的生物效應有密切關系。電離輻射照射生物組織,能量在其中沉積。這些能量的沉積相當集中,可以直接損傷DNA,造成重要生物效應,而且能夠達到其他方式難以達到位置。這些特征使得電離輻射在生物學,腫瘤治療,輻射防護等方面有不同尋常的意義。劑量學則是這些領域應用和研究不可或缺的基礎。 放射治療是劑量學最重要的應用領域。 |
昆蟲學 | 昆蟲學 昆蟲學是以昆蟲為研究對象的科學。從事昆蟲研究的人稱作昆蟲學家(Entomologist)。遍及全球的昆蟲學家對昆蟲進行觀察、收集、飼養和試驗,他們所進行的研究涵蓋了整個生物學規律的范疇,包括進化、生態學、行為學、形態學、生理學、生物化學和遺傳學等方面。這些研究的總體特征就是研究的生物體是昆蟲。 |
聲學 | 聲學 聲學是指研究聲波的產生、傳播、接收和效應的科學。聲學是物理學中最早深入研究的分支學科之一,隨著19 世紀無線電技術的發明和應用,聲波的產生、傳輸、接收和測量技術都有了飛躍發展,此聲學從古老的經典聲學進人了近代聲學的發展時期。近代聲學的滲透性極強,聲學與許多其他學科(如物理、化學、材料、生命、地學、環境等)、工程技術(如機械、建筑、電子、通訊等)及藝術領域相交叉,在這些領域發揮了重要又獨特的作用,并進一步發展了相應的理論和技術,從而逐步形成為獨立的聲學分支,如物理聲學、非線性聲學、量子聲學、分子聲學、超聲學、光聲學、電聲學、建筑聲學、環境聲學、語言聲學、生物聲學、水聲學、大氣聲學、地聲學、生理聲學、心理聲學、音樂聲學及聲化學等,所以聲學已不僅僅是一門科學,也是一門技術,同時又是一門藝術。 |
優生學 | 優生學 優生學就是專門研究人類遺傳,改進人種的一門科學。 優生的目的是提高人口質量,它包括兩個方面:一是積極的優生學;二是消極的優生學。 積極的優生學是促進體力和智力上優秀的個體優生。即用分子生物學和細胞分子學的研究,修飾、改造遺傳的物質,控制個體發育,使后代更加完善,真正做到操作和變革人類自身的目的。 消極優生學是防止或減少有嚴重遺傳性和先天性疾病的個體的出生,就是說減少不良個體的出生。后者是人類最基本的,有現實價值的預防性優生學。 |
有機化學 | 有機化學 (化學分支學科)有機化學又稱為碳化合物的化學,是研究有機化合物的組成、結構、性質、制備方法與應用的科學,是化學中極重要的一個分支。含碳化合物被稱為有機化合物是因為以往的化學家們認為含碳物質一定要由生物(有機體)才能制造;然而在1828年的時候,德國化學家弗里德里希·維勒,在實驗室中首次成功合成尿素(一種生物分子),自此以后有機化學便脫離傳統所定義的范圍,擴大為含碳物質的化學。 |
張耀翔 | 張耀翔 張耀翔(1893—1964),湖北漢口人,曾留美獲心理學碩士, 回國后從事心理學教學以及實踐研究,先后擔任多所大學心理學教授以及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特約研究員,是中國最早傳播西方心理學學者之一、中國心理學會的奠基者。 1921年,中華心理學會成立時張耀翔首任會長。1922年,張耀翔創辦了中國第一本心理學雜志 ——《心理》,并擔任主編。在高校任職期間,張翔耀組織建立心理實驗室,并撰寫論文論述和探討人類的生理、性格、情緒、智慧 等心理活動過程。 張耀翔畢生從事心理教學和科學研究工作、心理學科普工作。 |
公式 | 公式 (數學術語與其它意義的詞匯)1、通用格式,用數學符號表示,各個量之間的一定關系(如定律或定理)的式子,能普遍應用于同類事物的方式方法。 2、公式,在數學、物理學、化學、生物學等自然科學中用數學符號表示幾個量之間關系的式子。具有普遍性,適合于同類關系的所有問題。在數理邏輯中,公式是表達命題的形式語法對象,除了這個命題可能依賴于這個公式的自由變量的值之外。公式精確定義依賴于涉及到的特定的形式邏輯,但有如下一個非常典型的定義(特定于一階邏輯): 公式是相對于特定語言而定義的;就是說,一組常量符號、函數符號和關系符號,這里的每個函數和關系符號都帶有一個元數(arity)來指示它所接受的參數的數目。 |
好學 | 好學 (漢語詞語)1) [be eager to learn;erudite]∶專心追求學問的 例:只有最好學的學者才感興趣的細節 (2) [philomathic]∶愛好科學或愛好學習的 喜歡學習 (3)對學習的極度熱情而并非被逼迫,有著對學習主動性。 詳細解釋 |
博洛尼亞大學 | 博洛尼亞大學 博洛尼亞大學(University of Bologna)是一所久負盛名的研究型綜合類大學,是西方最古老的大學、歐洲四大文化中心之首,有著極高的學術威望和影響力。與巴黎大學(法國)、牛津大學(英國)和薩拉曼卡大學(西班牙)并稱歐洲四大名校,被譽為歐洲“大學之母”,是世界范圍內廣泛公認的,擁有完整大學體系并發展至今的第一所大學,始建立于1088年,至今已有900多年的歷史。博洛尼亞大學坐落于意大利艾米利亞-羅馬涅大區的首府博洛尼亞,由依內里奧于1088年創立,主校區座落于意大利博洛尼亞城的贊鮑尼大街33號,各個學院分布在市區的各處,學校的使用面積大約有35萬平方米。但丁、彼德拉克、丟勒、伊拉斯謨、哥爾多尼、哥白尼,馬可尼(無線電之父),安伯托·艾柯等都曾在這里學習或執教。 博洛尼亞大學是歐洲頂尖大學科英布拉集團、歐洲大學聯盟(Europeaum)、烏德列支網絡(Utrecht Network) ,IRES-8核心成員。 2017年U.S.NEWS 世界大學排名第149名,其農業(38)、工程科學(97)、物理學(66)、空間科學(82)均排名在世界前100名。 2017年QS世界大學專業排名考古學排名32名,法學排名第47名。 2016年ARWU世界大學學科排名第51-75名(電氣電子工程)。 2016年QS世界大學專業排名考古學排名第36名。 2019年QS世界大學排名第180位。 2019年U.S News世界大學排名第122位。 |
法學 | 法學 (關于法律問題的知識和理論體系)法學,又稱法律學、法律科學,是以法律、法律現象以及其規律性為研究內容的科學,它是研究與法相關問題的專門學問,是關于法律問題的知識和理論體系。 法學,是關于法律的科學。法律作為社會的強制性規范,其直接目的在于維持社會秩序,并通過秩序的構建與維護,實現社會公正。作為以法律為研究對象的法學,其核心就在對于秩序與公正的研究,是秩序與公正之學。 法學是世界各國高等學校普遍開設的大類,也是中國大學的十大學科體系之一,包括法學、政治學、公安學、社會學四個主要組成部分。在社會上,很多人習慣將法學專業稱之為法律專業。 在中國,法學思想最早源于春秋戰國時期的法家哲學思想,法學一詞,在中國先秦時代被稱為“刑名之學”,從漢代開始有“律學”的名稱。在西方,古羅馬法學家烏爾比安(Ulpianus)對“法學”(古代拉丁語中的Jurisprudentia)一詞的定義是:人和神的事務的概念,正義和非正義之學。 |
地球物理學 | 地球物理學 地球物理學 (geophysics) 是地球科學的主要學科之一,是通過定量的物理方法(如:地震彈性波、重力、地磁、地電、地熱和放射能等方法)研究地球以及尋找地球內部礦藏資源的一門綜合性學科,研究范圍包括地球的地殼、地幔、地核和大氣層。 地球物理學有諸多研究分支,包括:固體地球物理學,地球動力學,地震學,大地測量學,地熱學,地磁學 ,水文地理學,海洋學,氣象學,地核構造學,勘探地球物理學,比較行星學,大地構造物理學和大地天文學;研究內容包括地球內部結構,震源理論,地震波傳播理論,大陸地殼大尺度的特征,諸如板塊俯沖帶和大洋中脊。傳統地球物理學主要指固體地球物理學,現代地球物理學的研究延伸到地球大氣層外部的現象,例如電離層電機效應(ionospheric dynamo)、極光放電(auroral electrojets)和磁層頂電流系統(magnetopause current system),甚至延伸到其他行星及其衛星的物理性質。 |
好學 | 好學 (漢語詞語)1) [be eager to learn;erudite]∶專心追求學問的 例:只有最好學的學者才感興趣的細節 (2) [philomathic]∶愛好科學或愛好學習的 喜歡學習 (3)對學習的極度熱情而并非被逼迫,有著對學習主動性。 詳細解釋 |
伯明翰大學 | 伯明翰大學 伯明翰大學(英文名:University of Birmingham),始建于1825年,是位于英國第二大城市伯明翰的世界百強名校,英國老牌名校。于1900年獲得維多利亞女王授予的皇家特許狀,是英國著名的六所“紅磚大學”中的首位成員,英國12所精英大學之一。同時也是英國常春藤聯盟“羅素大學集團”核心成員,M5大學聯盟成員,國際大學組織“Universitas 21”創始成員,中英大學工程教育與研究聯盟成員。 2018/2019年QS世界大學排名位居世界第79位(歷年最高62)。在2017年英國官方組織的教學卓越框架(TEF)評估中,居全英第3名。在TIMES英國大學專業排名中,物理和天文專業第2,化學工程專業第4,計算機科學專業第5。 伯明翰大學被《星期日泰晤士報》和《泰晤士報》評為2013-2014“年度大學”。此外,伯明翰大學商學院是英國高等教育中最早建立的商學院,獲得AACSB、AMBA和EQUIS三大認證的世界1%頂尖精英商學院。同時伯明翰大學在醫學和生物科學領域頗為強勢,其中,生物科學專業方向就業率僅次于劍橋大學。 伯明翰大學建校一個多世紀以來,憑著高質量、多領域的研究得到世界的認可,英國首相斯坦利·鮑德溫、內維爾·張伯倫和羅伯特·安東尼·艾登,諾貝爾獎得主質譜儀的發明者弗朗西斯·阿斯頓,以及中國近代地質學之父李四光,兩彈一星元勛姚桐斌,中國金屬物理、冶金史學科奠基人柯俊等都是伯明翰大學的杰出校友。截止至2017年底,從伯明翰大學已經走出了11位諾貝爾獎得主,3名英國首相,5名外國政府首腦。 |
昆蟲學 | 昆蟲學 昆蟲學是以昆蟲為研究對象的科學。從事昆蟲研究的人稱作昆蟲學家(Entomologist)。遍及全球的昆蟲學家對昆蟲進行觀察、收集、飼養和試驗,他們所進行的研究涵蓋了整個生物學規律的范疇,包括進化、生態學、行為學、形態學、生理學、生物化學和遺傳學等方面。這些研究的總體特征就是研究的生物體是昆蟲。 |
柏林大學 | 柏林大學 柏林大學(Universit?t zu Berlin)是德國的一所綜合性高等學校。 原名柏林弗里特里希-威廉大學,設于柏林。1809年由普魯士王國內務部文教總管威廉·馮·洪堡負責籌建,1810年10月正式開學。是人類教育和科學發展史上的里程碑。 柏林大學校區原址位于菩提樹下大街。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為止,柏林原本只有一個“柏林大學”,而大學師生也很驕傲地以拉丁文校名柏林大學(Alma mater berolinensis)自稱。冷戰期間,柏林大學被劃入東柏林境內,部分師生從原校出走,并在以美國、英國及法國為首西方陣營的支持下,1948年于西柏林成立了"自由的柏林大學"(即今柏林自由大學),成為西德學術重鎮。真理、公平、自由是柏林自由大學建校以來的校訓。柏林大學分裂之后,位于東柏林的原址校區則于1949年改名為現今的柏林洪堡大學,以紀念大學創辦人、德國著名教育改革家威廉·馮·洪堡兄弟。 1842年創建德國第一個物理實驗室。一批科學家曾在該校執教,并創立新的理論和學科。柏林大學培養了很多具有真才實學的科學家、哲學家和藝術家,包括數十位諾貝爾獎得主。第二次世界大戰后,柏林大學分為兩所。前民主德國的改名為柏林洪堡大學,西柏林的改名為柏林自由大學。 |
柏林大學 | 柏林大學 柏林大學(Universit?t zu Berlin)是德國的一所綜合性高等學校。 原名柏林弗里特里希-威廉大學,設于柏林。1809年由普魯士王國內務部文教總管威廉·馮·洪堡負責籌建,1810年10月正式開學。是人類教育和科學發展史上的里程碑。 柏林大學校區原址位于菩提樹下大街。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為止,柏林原本只有一個“柏林大學”,而大學師生也很驕傲地以拉丁文校名柏林大學(Alma mater berolinensis)自稱。冷戰期間,柏林大學被劃入東柏林境內,部分師生從原校出走,并在以美國、英國及法國為首西方陣營的支持下,1948年于西柏林成立了"自由的柏林大學"(即今柏林自由大學),成為西德學術重鎮。真理、公平、自由是柏林自由大學建校以來的校訓。柏林大學分裂之后,位于東柏林的原址校區則于1949年改名為現今的柏林洪堡大學,以紀念大學創辦人、德國著名教育改革家威廉·馮·洪堡兄弟。 1842年創建德國第一個物理實驗室。一批科學家曾在該校執教,并創立新的理論和學科。柏林大學培養了很多具有真才實學的科學家、哲學家和藝術家,包括數十位諾貝爾獎得主。第二次世界大戰后,柏林大學分為兩所。前民主德國的改名為柏林洪堡大學,西柏林的改名為柏林自由大學。 |
有機化學 | 有機化學 (化學分支學科)有機化學又稱為碳化合物的化學,是研究有機化合物的組成、結構、性質、制備方法與應用的科學,是化學中極重要的一個分支。含碳化合物被稱為有機化合物是因為以往的化學家們認為含碳物質一定要由生物(有機體)才能制造;然而在1828年的時候,德國化學家弗里德里希·維勒,在實驗室中首次成功合成尿素(一種生物分子),自此以后有機化學便脫離傳統所定義的范圍,擴大為含碳物質的化學。 |
聲學 | 聲學 聲學是指研究聲波的產生、傳播、接收和效應的科學。聲學是物理學中最早深入研究的分支學科之一,隨著19 世紀無線電技術的發明和應用,聲波的產生、傳輸、接收和測量技術都有了飛躍發展,此聲學從古老的經典聲學進人了近代聲學的發展時期。近代聲學的滲透性極強,聲學與許多其他學科(如物理、化學、材料、生命、地學、環境等)、工程技術(如機械、建筑、電子、通訊等)及藝術領域相交叉,在這些領域發揮了重要又獨特的作用,并進一步發展了相應的理論和技術,從而逐步形成為獨立的聲學分支,如物理聲學、非線性聲學、量子聲學、分子聲學、超聲學、光聲學、電聲學、建筑聲學、環境聲學、語言聲學、生物聲學、水聲學、大氣聲學、地聲學、生理聲學、心理聲學、音樂聲學及聲化學等,所以聲學已不僅僅是一門科學,也是一門技術,同時又是一門藝術。 |
優生學 | 優生學 優生學就是專門研究人類遺傳,改進人種的一門科學。 優生的目的是提高人口質量,它包括兩個方面:一是積極的優生學;二是消極的優生學。 積極的優生學是促進體力和智力上優秀的個體優生。即用分子生物學和細胞分子學的研究,修飾、改造遺傳的物質,控制個體發育,使后代更加完善,真正做到操作和變革人類自身的目的。 消極優生學是防止或減少有嚴重遺傳性和先天性疾病的個體的出生,就是說減少不良個體的出生。后者是人類最基本的,有現實價值的預防性優生學。 |
畢業設計 | 畢業設計 畢業設計(graduation project)是指工、農、林科高等學校和中等專業學校學生畢業前夕總結性的獨立作業。是實踐性教學最后一個環節。旨在培養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理論、知識和技能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在教師指導下,學生就選定的課題進行工程設計和研究,包括設計、計算、繪圖、工藝技術、經濟論證以及合理化建議等,最后提交一份報告。應盡量選與生產、科學研究任務結合的現實題目,亦可做假擬的題目。學生只有在完成教學計劃所規定的理論課程、課程設計與實習,經考試、考查及格后始可進行。是評定畢業成績的重要依據,學生通過畢業設計答辯,成績評定及格才能畢業。 |
地質學 | 地質學 地質學,與數學,物理,化學,生物并列的自然科學五大基礎學科之一。地質學是一門探討地球如何演化的自然哲學,地質學的產生源于人類社會對石油、煤炭、金屬、非金屬等礦產資源的需求,由地質學所指導的地質礦產資源勘探是人類社會生存與發展的根本源泉。地質學是研究地球的物質組成、內部構造、外部特征、各層圈之間的相互作用和演變歷史的知識體系。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人類活動對地球的影響越來越大,地質環境對人類的制約作用也越來越明顯。如何合理有效的利用地球資源、維護人類生存的環境,已成為當今世界所共同關注的問題。因此,地質學研究領域進一步拓展到人地相互作用。 地質學(geology)的研究對象為地球的固體硬殼---地殼或巖石圈,她主要研究地球的物質組成、內部構造、外部特征、各層圈之間的相互作用和演變歷史的知識體系。是研究地球及其演變的一門自然科學。 地球自形成以來,經歷了約46億年的演化過程,進行過錯綜復雜的物理、化學變化,同時還受天文變化的影響,所以各個層圈均在不斷演變。 約在35億年前,地球上出現了生命現象,于是生物成為一種地質營力。最晚在距今200~300萬年前,開始有人類出現。人類為了生存和發展,一直在努力適應和改變周圍的環境。利用堅硬巖石作為用具和工具,從礦石中提取銅、鐵等金屬,對人類社會的歷史產生過劃時代的影響。 |
地熱學 | 地熱學 是經典地球物理學的一個分支學科。研究內容涵蓋三個方面。一是理論方面,探索地球的熱狀態和熱歷史,包括地球內熱的時空分布、形成演變、傳輸聚散等,尤其著重研究地球內熱的驅動-誘發機制,即內熱在生成、傳輸、積聚和耗散過程中驅動殼幔物質的構造變形或運動,以及巖石圈深度內不同規模、不同形式構造運動誘發相應的熱效應。由此可見,地熱學是深部地質學,尤其是地球動力學研究的一項重要學科內容。二是應用方面,它將地球視為一個蓄存巨大熱能資源的熱庫,重點研究地熱資源的形成、分布、富集機制和相應的勘探開發方法及利用途徑等;同時,深部熱作用對礦藏、煤炭,尤其是石油和天然氣的形成、聚集、遷移起著重要的控制和制約作用;另外,當金屬、煤炭等礦產資源進行深層開發時,將面臨礦井內高溫熱害,此時地熱學的研究任務乃是闡明熱害形成的機制及相應的對策。三是實驗方面,包括現場的鉆孔溫度測量、一系列巖石熱物理性質的實驗測定,乃至實驗儀器和裝備的設計和研制等實驗科學。這三個方面分別歸屬理論地熱學,應用地熱學和實驗地熱學三個學科分支的研究內容。 |
地球化學 | 地球化學 (學科名)地球化學是研究地球的化學組成、化學作用和化學演化的科學,它是地質學與化學、物理學相結合而產生和發展起來的邊緣學科。自20世紀70年代中期以來,地球化學和地質學、地球物理學已成為固體地球科學的三大支柱。它的研究范圍也從地球擴展到月球和太陽系的其他天體。 地球化學的理論和方法,對礦產的尋找、評價和開發,農業發展和環境科學等有重要意義。地球科學基礎理論的一些重大研究成果,如界限事件、洋底擴張、巖石圈演化等均與地球化學的研究有關。它已經成長為地球科學的支柱學科,在此學科有突出貢獻的有南京大學地球科學與工程學院、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
分子生物學 | 分子生物學 (自然科學門類)分子生物學(molecular biology)是從分子水平研究生物大分子的結構與功能從而闡明生命現象本質的科學。自20世紀50年代以來,分子生物學是生物學的前沿與生長點,其主要研究領域包括蛋白質體系、蛋白質-核酸體系 (中心是分子遺傳學)和蛋白質-脂質體系(即生物膜)。 1953年沃森、克里克提出DNA分子的雙螺旋結構模型是分子生物學誕生的標志。 |
分類學 | 分類學 分類學有廣義與狹義之分。廣義分類學就是系統學,指分門別類的科學。 狹義分類學特指生物分類學,研究活著的和已滅絕的動植物分類的科學,即研究動物、植物的鑒定、命名和描述,把物種科學地劃分到一種等級系統以此反映對其系統發育的了解情況。 分類學是綜合性學科。生物學的各個分支,從古老的形態學到現代分子生物學的新成就,都可吸取為分類依據。分類學亦有其自己的分支學科,如以染色體為依據的細胞分類學(或染色體分類學),以血清反應為依據的血清分類學,以化學成分為依據的化學分類學等等。動物、植物和微生物,作為三門分類學,各有其特點;病毒分類則尚未正式采用雙名制和階元系統。 |
高等學校 | 高等學校 (中國實施高等教育的學校)高等學校是大學、專門學院、高等職業技術學院、高等專科學校的統稱,簡稱高校。從學歷和培養層次上講,包括專科、本科、碩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其中大學一般指綜合型高等院校,專門學院包括了醫科大學、戲曲學院、音樂學院、美術學院,高職高專院校包括職業技術學院、高等專科學校等。 高等學校泛指對公民進行高等教育的學校,與大學詞義相近。大學,是指綜合性的提供教學和研究條件和授權頒發學位的高等教育機構。現在的大學一般包括一個能授予碩士和博士學位的研究生院和數個專業學院,以及能授予學士學位的一個本科生院。 截至2017年5月31日,全國高等學校共計2914所,其中:普通高等學校2631所(含獨立學院265所),成人高等學校283所。 中國大陸高等教育系統擁有雙一流、中西部高校基礎能力建設工程、2011計劃、111計劃、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養計劃、卓越醫生教育培養計劃、卓越農林人才教育培養計劃、卓越教師培養計劃等項目來推進高校建設。 |
工巧明 | 工巧明 工巧明為五明之一,比如今天的建筑學即是工巧明之一。拿今天的話講,學五明即是學科學技術。指通達有關技術、工藝、音樂、美術、書術、占相、咒術等之藝能學問。 據《西藏王統記》《朵堆》等典籍記載:幸饒彌沃如來佛祖首先創造了象雄文字,并傳授了“五明學科”:工巧明(工藝學)、聲明學(語言學)、醫方明、外明學(天文學)和內明學(佛學)。 五明學科是中國古象雄文明 的精髓。 |
工科 | 工科 工科(工程學)是指如材料科學、計算機、信息、電子、機械、電氣、建筑、水利、汽車、儀器等研究應用技術和工藝的學問。工程學或工學即“應用科學和技術的原理,來解決問題”。 工程師通過想象,判斷和推理,將科學、技術、數學和實踐經驗應用到設計、制造、對象或程序的操作中。在學校中,將自然科學原理應用至工業、農業各個生產部門所形成的諸多工程學科也稱為工科或工學。 國內工科特色較突出的高校有:清華大學、上海交通大學、浙江大學、吉林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同濟大學、華中科技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中南大學、天津大學、東南大學、西安交通大學、大連理工大學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