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鑒賞之用典
詩歌中常常引用古書中現成的故事或詞句,這叫“用典”,因為詩歌要“寓萬于一”,以簡括體現豐富。理解典故需要把握兩層意思,一是典故本身的內容,二是作者用典的意圖。古詩詞中典故用得好,能使作品簡潔含蓄、余韻盎然。用典從形式上來說,可以概括為事典、句典、詞典三類,若從形式與內容的結合來看,則有明用、暗用,正用、反用等等。一般而言,古詩詞中的用典要注意以下幾種情形。
(1)點化前人語句。點化不同于直接引用,而是將前人語句消化后用自己的話寫出。有的詩句經點化后,比前人說的更具體、更生動形象了,如《孟子》中的“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檢,途有餓莩而不知發”,為杜甫點化,在《詠懷五百字》中寫出:“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有的經點化后,同前人說的在藝術風格中不同了,如杜甫《羌村三首》第一首中的“夜闌更秉燭,相對如夢寐”,寫戰亂之中的夫妻相逢,風格是沉郁的,這兩句被晏幾道點化,在《鷓鴣天》中寫出:“今宵剩把銀釭照,猶恐相逢是夢中。”用來表現女子相思,風格是婉約的。有的經點化后,同前人說的在思想內容上不同了,如韓愈《聽穎師彈琴》中的“昵昵兒女語,恩怨相爾汝”,是用來形容琴聲的,經張元干點化,在《賀新郎》中寫出:“肯兒曹恩怨相爾汝。”說明了在離別時的惜念,不是兒女之情。
(2)引用神話故事。李賀的《李憑彈箜篌引》,有“江娥啼竹素女愁,李憑中國彈箜篌”的詩句,用湘妃和素女這樣的神女為樂聲感動來形容李憑的箜篌彈的好。還有“女媧煉石補天處,石破天驚逗秋雨”的詩句,進一步形容李憑的箜篌彈的好。最后有“吳質不眠倚佳樹,露腳斜飛濕寒兔”的詩句,寫出月中吳剛為樂聲所吸引,也是形容李憑彈的好。引用神話傳說,能增強詩詞的藝術表現力,構成奇特的藝術境界。
(3)明用歷史故事。在引用歷史故事時,明白地指出是何人何事,這是明用。白居易《放言五首》第三首中的“周公恐懼流言日,王莽謙恭未篡時”,明白地指出是借周公和王莽之事來喻今的。
(4)暗用歷史故事。比明用隱蔽,因為沒有明白地指出是什么,所以難以一眼看出。如果知道所用的歷史故事,便能讀懂語詞;反之,便要大傷腦筋了。如杜甫《前出塞》第三首中的“功名圖麒麟”,暗用了漢宣帝(劉洵)把霍光等十一個功臣畫像于麒麟閣的故事,如不知道這一故事,就頗為費解了。
(5)反用歷史故事。明用和暗用歷史故事,都是正用其意,反用歷史故事,則是反用其意。比如,漢文帝(劉恒)愛賈誼之才,將他從長沙招回,在宣室接見,而李商隱寫《賈生》,卻用“可憐夜半虛前席,不問蒼生問鬼神”的詩句,諷刺漢文帝不能真正重用賈誼,這是對漢文帝接見賈誼的反用。通過反用,實則慨嘆自己的懷才不遇。
(1)點化前人語句。點化不同于直接引用,而是將前人語句消化后用自己的話寫出。有的詩句經點化后,比前人說的更具體、更生動形象了,如《孟子》中的“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檢,途有餓莩而不知發”,為杜甫點化,在《詠懷五百字》中寫出:“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有的經點化后,同前人說的在藝術風格中不同了,如杜甫《羌村三首》第一首中的“夜闌更秉燭,相對如夢寐”,寫戰亂之中的夫妻相逢,風格是沉郁的,這兩句被晏幾道點化,在《鷓鴣天》中寫出:“今宵剩把銀釭照,猶恐相逢是夢中。”用來表現女子相思,風格是婉約的。有的經點化后,同前人說的在思想內容上不同了,如韓愈《聽穎師彈琴》中的“昵昵兒女語,恩怨相爾汝”,是用來形容琴聲的,經張元干點化,在《賀新郎》中寫出:“肯兒曹恩怨相爾汝。”說明了在離別時的惜念,不是兒女之情。
(2)引用神話故事。李賀的《李憑彈箜篌引》,有“江娥啼竹素女愁,李憑中國彈箜篌”的詩句,用湘妃和素女這樣的神女為樂聲感動來形容李憑的箜篌彈的好。還有“女媧煉石補天處,石破天驚逗秋雨”的詩句,進一步形容李憑的箜篌彈的好。最后有“吳質不眠倚佳樹,露腳斜飛濕寒兔”的詩句,寫出月中吳剛為樂聲所吸引,也是形容李憑彈的好。引用神話傳說,能增強詩詞的藝術表現力,構成奇特的藝術境界。
(3)明用歷史故事。在引用歷史故事時,明白地指出是何人何事,這是明用。白居易《放言五首》第三首中的“周公恐懼流言日,王莽謙恭未篡時”,明白地指出是借周公和王莽之事來喻今的。
(4)暗用歷史故事。比明用隱蔽,因為沒有明白地指出是什么,所以難以一眼看出。如果知道所用的歷史故事,便能讀懂語詞;反之,便要大傷腦筋了。如杜甫《前出塞》第三首中的“功名圖麒麟”,暗用了漢宣帝(劉洵)把霍光等十一個功臣畫像于麒麟閣的故事,如不知道這一故事,就頗為費解了。
(5)反用歷史故事。明用和暗用歷史故事,都是正用其意,反用歷史故事,則是反用其意。比如,漢文帝(劉恒)愛賈誼之才,將他從長沙招回,在宣室接見,而李商隱寫《賈生》,卻用“可憐夜半虛前席,不問蒼生問鬼神”的詩句,諷刺漢文帝不能真正重用賈誼,這是對漢文帝接見賈誼的反用。通過反用,實則慨嘆自己的懷才不遇。
上一篇:古詩詞鑒賞藝術手法之虛實相生
下一篇:高考古詩歌鑒賞解題技巧
* 詩歌中常常引用古書中現成的故事或詞句,這叫“用典”,因為詩歌要“寓萬于一”,以簡括體現豐富。理解典故需要把握兩層意思,一是典故本身的內容,二是作者用典的意圖。古詩詞中典故用得好,能使作品簡潔含蓄、余韻盎然。用典從形式上來說,可以概括為事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