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嘆前王恃太平”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可嘆前王恃太平”全詩
辛苦驪山山下土,阿房才廢又華清。
分類:
作者簡介(蘇軾)

蘇軾(1037-1101),北宋文學家、書畫家、美食家。字子瞻,號東坡居士。漢族,四川人,葬于潁昌(今河南省平頂山市郟縣)。一生仕途坎坷,學識淵博,天資極高,詩文書畫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暢達,與歐陽修并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詩清新豪健,善用夸張、比喻,藝術表現獨具風格,與黃庭堅并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對后世有巨大影響,與辛棄疾并稱蘇辛;書法擅長行書、楷書,能自創新意,用筆豐腴跌宕,有天真爛漫之趣,與黃庭堅、米芾、蔡襄并稱宋四家;畫學文同,論畫主張神似,提倡“士人畫”。著有《蘇東坡全集》和《東坡樂府》等。
《驪山三絕句》蘇軾 翻譯、賞析和詩意
詩詞:《驪山三絕句》
朝代:宋代
作者:蘇軾
中文譯文:
功成惟欲善持盈,
可嘆前王恃太平。
辛苦驪山山下土,
阿房才廢又華清。
詩意:
這首詩描繪了一個寓意深遠的景象,表達了作者對歷史興衰的思考和對權力的獨到見解。
賞析:
《驪山三絕句》是蘇軾在宋代創作的一首詩詞,通過對驪山的描繪,表達了對歷史變遷和權力消亡的感慨。
首句“功成惟欲善持盈”,表達了一個人在取得成功之后,應該善于保持平衡和穩定。這句話既可以理解為對個人的忠告,也可以理解為對一個朝代的警示。歷史上一些王朝在取得國力繁盛之后,常常因為過于自信而忽視了內外部的問題,最終走向衰敗。
第二句“可嘆前王恃太平”,表達了對過去的君主過于依賴太平盛世的遺憾之情。太平盛世往往會讓君王和人民產生安逸和舒適的感覺,但同時也容易導致君王的疏忽和懈怠,最終導致王朝的衰敗。
第三句“辛苦驪山山下土”,用簡潔的詞語表達了歷史的辛酸和平凡。驪山是中國古代的名山之一,但山下的土地卻充滿了辛勞和艱難。這句話可以理解為對歷史的反思,強調了歷史的發展往往是在普通人的辛勤努力下實現的。
最后一句“阿房才廢又華清”,通過描寫阿房宮和華清池,表達了權力的消亡和榮華的轉瞬即逝。阿房宮是秦始皇的宮殿,華清池是唐玄宗的避暑勝地,它們都曾經是權力和繁華的象征,但最終都變得廢棄和荒涼。這句話意味著權力的脆弱和無常,提醒人們珍惜當下的榮華與權勢,同時也要警惕權力的消亡。
總的來說,蘇軾的《驪山三絕句》以簡潔而深刻的語言,通過對歷史和權力的反思,表達了對人生和歷史的思考,給人以啟示和警示。這首詩詞富有哲理性和思想深度,展現了蘇軾獨特的文化眼光和洞察力。
“可嘆前王恃太平”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lí shān sān jué jù
驪山三絕句
gōng chéng wéi yù shàn chí yíng, kě tàn qián wáng shì tài píng.
功成惟欲善持盈,可嘆前王恃太平。
xīn kǔ lí shān shān xià tǔ, ē páng cái fèi yòu huá qīng.
辛苦驪山山下土,阿房才廢又華清。
“可嘆前王恃太平”平仄韻腳
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韻腳:(平韻) 下平八庚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