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應隨水到江濱”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故應隨水到江濱”全詩
昨日杏花渾不見,故應隨水到江濱。
分類:
作者簡介(王安石)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號半山,謚文,封荊國公。世人又稱王荊公。漢族,北宋撫州臨川人(今江西省撫州市臨川區鄧家巷人),中國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歐陽修稱贊王安石:“翰林風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憐心尚在,后來誰與子爭先。”傳世文集有《王臨川集》、《臨川集拾遺》等。其詩文各體兼擅,詞雖不多,但亦擅長,且有名作《桂枝香》等。而王荊公最得世人哄傳之詩句莫過于《泊船瓜洲》中的“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暮春》王安石 翻譯、賞析和詩意
《暮春》是一首宋代詩詞,作者是王安石。以下是這首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北山吹雨送殘春,
南澗朝來綠映人。
昨日杏花渾不見,
故應隨水到江濱。
詩意:
這首詩描繪了春天暮色時的景象。北山上吹來的細雨伴隨著殘余的春天漸漸離去,而南澗的晨曦之中,綠色映照著人們的身影。詩人感慨昨天還看得到杏花的美景,但現在已經找不到了,而這些杏花很可能已經隨著水流漂到江濱。
賞析:
這首詩以簡潔的語言表達了春天的轉瞬即逝和人事的無常。北山上的雨意味著春天的結束,而南澗的綠色代表著新的季節的到來。詩人通過對自然景象的描繪,將人類的命運與季節的變遷相結合,表達了人生的無常和變化的主題。
詩中的北山和南澗是具體的地點,但同時也具有象征意義。北山代表著春天的結束,而南澗則代表著春天的開始。這種地點的選擇使得詩中的景象更加具體而又充滿意象力。
詩的最后兩句"昨日杏花渾不見,故應隨水到江濱",表達了詩人對春天短暫美好的懷念。杏花是春天的象征之一,詩人在昨天還能欣賞到杏花的美麗景色,但現在卻無法再見到了。詩人猜測這些杏花可能已經隨著水流漂到江濱,進一步強調了春天的短暫和流逝。
整首詩以簡練的語言傳遞出作者對光陰流轉和生命無常的思考,通過描繪自然景物的變化,展現了詩人對時光流逝和人事變遷的深刻感受。同時,詩中的意象和隱喻也賦予了詩歌更深層的意義和思考空間,使讀者在欣賞詩歌的同時能夠思考人生的意義和價值。
“故應隨水到江濱”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mù chūn
暮春
běi shān chuī yǔ sòng cán chūn, nán jiàn zhāo lái lǜ yìng rén.
北山吹雨送殘春,南澗朝來綠映人。
zuó rì xìng huā hún bú jiàn, gù yīng suí shuǐ dào jiāng bīn.
昨日杏花渾不見,故應隨水到江濱。
“故應隨水到江濱”平仄韻腳
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韻腳:(平韻) 上平十一真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