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公卿各贈詩”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昔日公卿各贈詩”全詩
行盡四方年八十,卻歸荒寺有誰知。
分類:
作者簡介(王安石)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號半山,謚文,封荊國公。世人又稱王荊公。漢族,北宋撫州臨川人(今江西省撫州市臨川區鄧家巷人),中國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歐陽修稱贊王安石:“翰林風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憐心尚在,后來誰與子爭先。”傳世文集有《王臨川集》、《臨川集拾遺》等。其詩文各體兼擅,詞雖不多,但亦擅長,且有名作《桂枝香》等。而王荊公最得世人哄傳之詩句莫過于《泊船瓜洲》中的“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戲贈育王虛白長老》王安石 翻譯、賞析和詩意
詩詞:《戲贈育王虛白長老》
白云山頂病禪師,
昔日公卿各贈詩。
行盡四方年八十,
卻歸荒寺有誰知。
中文譯文:
白云山頂的病禪師,
往昔公卿們各自贈詩。
行走四方已經八十年,
卻只歸居于一座荒寺,有誰知曉。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詞是宋代文人王安石所作,描繪了一個病弱的禪師孤獨地生活在白云山頂的荒寺中的情景。詩人通過簡潔而富有意境的語言,表達了禪師在歲月流轉中的孤寂和無人知曉的境地。
首聯以白云山頂的病禪師作為描寫的起點,展示了禪師身處高山之巔的形象,同時點明了禪師的身體狀況不佳。次聯提到過去曾有公卿們向禪師贈詩,暗示了禪師昔日的聲望和地位。然而,末聯則以行走四方已經八十年、卻只能歸居于一座荒寺這一事實作為結尾,表達了禪師的孤獨和被遺忘的命運。
這首詩詞通過對禪師的描繪,傳達了人生的無常和孤寂。禪師的病態和荒寺的環境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凸顯了禪師的孤獨和寂寞。禪師行走四方八十年,歷經風雨,但最終只能回到一個荒寂的寺廟,沒有人知曉他的存在和經歷。這種描寫既反映了禪師個人的遭遇,也可視為對人生境況的反思。
這首詩詞以簡練的語言和凝練的形象描寫,表達了王安石對人生無常和孤寂的思考。禪師的命運無疑是一個典型的象征,呈現出人類生活中常常面臨的孤獨和無助。整首詩詞通過禪師的形象,引發讀者對生命的思考,呈現了一種深沉而凄美的意境。
“昔日公卿各贈詩”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xì zèng yù wáng xū bái zhǎng lǎo
戲贈育王虛白長老
bái yún shān dǐng bìng chán shī, xī rì gōng qīng gè zèng shī.
白云山頂病禪師,昔日公卿各贈詩。
xíng jǐn sì fāng nián bā shí, què guī huāng sì yǒu shéi zhī.
行盡四方年八十,卻歸荒寺有誰知。
“昔日公卿各贈詩”平仄韻腳
平仄:平仄平平仄仄平
韻腳:(平韻) 上平四支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