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事只如空鳥跡”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萬事只如空鳥跡”全詩
萬事只如空鳥跡,怪君強記尚能追。
分類:
作者簡介(王安石)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號半山,謚文,封荊國公。世人又稱王荊公。漢族,北宋撫州臨川人(今江西省撫州市臨川區鄧家巷人),中國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歐陽修稱贊王安石:“翰林風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憐心尚在,后來誰與子爭先。”傳世文集有《王臨川集》、《臨川集拾遺》等。其詩文各體兼擅,詞雖不多,但亦擅長,且有名作《桂枝香》等。而王荊公最得世人哄傳之詩句莫過于《泊船瓜洲》中的“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與耿天騭會話》王安石 翻譯、賞析和詩意
詩詞:《與耿天騭會話》
邯鄲四十余年夢,
相對黃粱欲熟時。
萬事只如空鳥跡,
怪君強記尚能追。
中文譯文:
在邯鄲度過了四十多個年頭的夢,
當黃粱即將熟透時,
萬事只如空中鳥兒的痕跡,
我奇怪你竟然還能牢牢記住并追隨。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是宋代文學家王安石的作品,題為《與耿天騭會話》。詩人以對話的形式表達了自己對時光流轉和人生的思考。
首先,詩人提到自己在邯鄲度過了四十多年的時光,這里的“邯鄲”可以理解為代指一個人的一生。通過“邯鄲四十余年夢”的描述,詩人抒發了對自己一生的感慨和思考。
接著,詩人用“相對黃粱欲熟時”來形容時光的匆忙流逝。黃粱是一種谷物,熟透時代表著時光即將消逝。這句表達了人生的短暫和轉瞬即逝,暗示了詩人對光陰易逝的感嘆。
在下兩句中,詩人運用了比喻和對比的手法。他說“萬事只如空鳥跡”,意味著人世間的一切事物都像鳥在空中留下的痕跡一樣,轉瞬即逝,無法留存。這里的“空鳥跡”可理解為一種虛幻、不可捕捉的存在。
最后一句,“怪君強記尚能追”,表達了詩人對對方記憶力的驚訝和敬佩。這句話可以理解為詩人在回憶往事時,對于對方能夠清晰地記住并追尋過去的經歷,心生敬佩之情。
整首詩以簡潔的語言表達了對光陰易逝的思考和對記憶力的敬佩。通過對人生短暫性的描繪,詩人以自己的感慨和對話的方式,傳達了對時光流轉和人生的深刻思考,呼應了人們對于光陰流轉和生命脆弱性的共同感悟。
“萬事只如空鳥跡”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yǔ gěng tiān zhì huì huà
與耿天騭會話
hán dān sì shí yú nián mèng, xiāng duì huáng liáng yù shú shí.
邯鄲四十余年夢,相對黃粱欲熟時。
wàn shì zhī rú kōng niǎo jī, guài jūn qiáng jì shàng néng zhuī.
萬事只如空鳥跡,怪君強記尚能追。
“萬事只如空鳥跡”平仄韻腳
平仄:仄仄平平平仄平
韻腳:(仄韻) 入聲十一陌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