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盆難與望天兼”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戴盆難與望天兼”全詩
槁壤太牢俱有味,可能蚯蚓獨清廉。
分類:
作者簡介(王安石)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號半山,謚文,封荊國公。世人又稱王荊公。漢族,北宋撫州臨川人(今江西省撫州市臨川區鄧家巷人),中國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歐陽修稱贊王安石:“翰林風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憐心尚在,后來誰與子爭先。”傳世文集有《王臨川集》、《臨川集拾遺》等。其詩文各體兼擅,詞雖不多,但亦擅長,且有名作《桂枝香》等。而王荊公最得世人哄傳之詩句莫過于《泊船瓜洲》中的“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舒州被召試不赴偶書》王安石 翻譯、賞析和詩意
詩詞:《舒州被召試不赴偶書》
作者:王安石(宋代)
舒州被召試不赴偶書,
朝代:宋代
作者:王安石
內容:戴盆難與望天兼,自怪虛名亦自嫌。槁壤太牢俱有味,可能蚯蚓獨清廉。
中文譯文:
被召試卷未能應約,
戴著擔子難以仰望天空,心里自怪虛名也自嫌。貧瘠的土地上也能品味到快樂,可能只有蚯蚓能夠保持純潔廉正。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詞是王安石的作品,他是北宋時期的一位重要政治家和文學家。這首詩表達了作者對自己的境遇和內心感受的思考。
詩中的“舒州被召試不赴偶書”指的是王安石受到朝廷的征召,但他因為身負重任而無法回應朋友的書信。這句話折射出作者在政治事務中的忙碌和責任感。
接下來的兩句“戴盆難與望天兼,自怪虛名亦自嫌”,表達了作者面對繁重的工作任務,無暇顧及自身的追求與理想,對自己的名聲也產生了懷疑和不滿。在忙碌的工作中,作者感到自己像是戴著盆一樣,難以仰望天空,難以追求更高的目標。
最后兩句“槁壤太牢俱有味,可能蚯蚓獨清廉”,描繪了作者對貧瘠的土地和蚯蚓的思考。槁壤代表了貧瘠的土地,而太牢則表示堅實、不易改變。作者認為即使是貧瘠的土地,也能夠體味到其中的快樂和滋味。而蚯蚓則象征著清廉和純潔,可能是因為蚯蚓在貧瘠的土地中能夠保持純潔的狀態,作者對其產生了一種羨慕和贊賞之情。
整首詩通過對作者自身的思考和對自然景象的比喻,表達了忙碌與責任感之間的矛盾,以及對清廉和純潔的向往。它反映了王安石作為政治家和文人的雙重身份,在執政的同時,也有對內心世界的思索和追求。
“戴盆難與望天兼”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shū zhōu bèi zhào shì bù fù ǒu shū
舒州被召試不赴偶書
dài pén nán yǔ wàng tiān jiān, zì guài xū míng yì zì xián.
戴盆難與望天兼,自怪虛名亦自嫌。
gǎo rǎng tài láo jù yǒu wèi, kě néng qiū yǐn dú qīng lián.
槁壤太牢俱有味,可能蚯蚓獨清廉。
“戴盆難與望天兼”平仄韻腳
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韻腳:(平韻) 下平十四鹽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