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屋柴門在山峰”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茅屋柴門在山峰”全詩
想有幽人遺世事,獨臨青峭倚長松。
分類:
作者簡介(王安石)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號半山,謚文,封荊國公。世人又稱王荊公。漢族,北宋撫州臨川人(今江西省撫州市臨川區鄧家巷人),中國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歐陽修稱贊王安石:“翰林風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憐心尚在,后來誰與子爭先。”傳世文集有《王臨川集》、《臨川集拾遺》等。其詩文各體兼擅,詞雖不多,但亦擅長,且有名作《桂枝香》等。而王荊公最得世人哄傳之詩句莫過于《泊船瓜洲》中的“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觀王氏雪圖》王安石 翻譯、賞析和詩意
詩詞:《觀王氏雪圖》
作者:王安石(宋代)
崔嵬相映雪重重,
茅屋柴門在山峰。
想有幽人遺世事,
獨臨青峭倚長松。
中文譯文:
雪重重地映照著高山崔嵬,
茅屋和柴門靜靜立于山峰之間。
我想象著那位隱居的幽人所遺留的世俗之事,
獨自站在青峭的山峰上,依靠著那棵高聳的松樹。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一幅王氏觀賞雪景的圖畫。王安石通過描述雪重重地映照著高山的景象,展現了大自然的壯美和雄偉。茅屋和柴門的存在,暗示了一個隱居者或幽人的存在,他們獨自居住在山峰之間的茅屋中,過著與世隔絕的生活。
詩中的"想有幽人遺世事"表達了作者對隱士生活的向往和想象。隱居者遠離塵囂,過著寧靜的生活,他們摒棄了紛擾的世俗之事,追求內心的寧靜與自由。這種遺世獨立的心態在宋代文人中頗為流行,也是王安石本人所倡導的"歸隱"思想的體現。
最后兩句"獨臨青峭倚長松"則表達了作者自己的心境。他獨自站在高聳的青峭山峰上,依靠著那棵長勢挺拔的松樹,與大自然相融合,感受著山青水秀的美景,體悟著生命的意義和人與自然的關系。
整首詩以簡潔而凝練的語言,展示了自然景色與人文情懷的和諧統一。通過描繪山雪和隱士生活,表達了對紛繁世俗的拒絕和對寧靜自由的向往,同時也表達了對自然的敬畏和對人生意義的思考。這首詩詞具有典型的宋代文人特色,既有對山水自然的贊美,又有對人文情感的表達,展現了王安石獨特的審美觀和思想境界。
“茅屋柴門在山峰”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guān wáng shì xuě tú
觀王氏雪圖
cuī wéi xiāng yìng xuě chóng chóng, máo wū zhài mén zài shān fēng.
崔嵬相映雪重重,茅屋柴門在山峰。
xiǎng yǒu yōu rén yí shì shì, dú lín qīng qiào yǐ cháng sōng.
想有幽人遺世事,獨臨青峭倚長松。
“茅屋柴門在山峰”平仄韻腳
平仄:平平仄平仄平平
韻腳:(平韻) 上平二冬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