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葫蘆俱倒”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兩葫蘆俱倒”全詩
一居金仙宅,一往黃公壚。
有此通大道,無此令人老。
不問惡與好,兩葫蘆俱倒。
分類:
作者簡介(黃庭堅)

黃庭堅 (1045-1105),字魯直,自號山谷道人,晚號涪翁,又稱豫章黃先生,漢族,洪州分寧(今江西修水)人。北宋詩人、詞人、書法家,為盛極一時的江西詩派開山之祖,而且,他跟杜甫、陳師道和陳與義素有“一祖三宗”(黃為其中一宗)之稱。英宗治平四年(1067)進士。歷官葉縣尉、北京國子監教授、校書郎、著作佐郎、秘書丞、涪州別駕、黔州安置等。詩歌方面,他與蘇軾并稱為“蘇黃”;書法方面,他則與蘇軾、米芾、蔡襄并稱為“宋代四大家”;詞作方面,雖曾與秦觀并稱“秦黃”,但黃氏的詞作成就卻遠遜于秦氏。
《葫蘆頌》黃庭堅 翻譯、賞析和詩意
《葫蘆頌》是宋代文人黃庭堅的一首詩詞。以下是對該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大葫蘆干癟,小葫蘆用來裝酒。一個在金仙宅中居住,一個則去了黃公壚。有了這兩個葫蘆,就能通向大道,沒有它們就會令人變老。不論是善惡、好壞,兩個葫蘆都倒置了。
詩意:
《葫蘆頌》以葫蘆為象征,表達了對人生的思考和觸動。詩中的大葫蘆和小葫蘆代表著不同的人生選擇和經歷。大葫蘆象征著追求仙境、超脫塵世的生活,金仙宅代表了神仙的世界。小葫蘆則代表著俗世間的歡愉和醉鄉,黃公壚則是酒市。詩人通過對大葫蘆和小葫蘆的對比,表達了對人生追求與現實欲望的思考。
賞析:
《葫蘆頌》以簡潔明快的語言,通過對葫蘆的描繪和比喻,抒發了對人生選擇和境遇的思考。大葫蘆和小葫蘆的對比,寓意著追求精神境界和享樂歡愉的兩種生活方式。詩中提到的金仙宅和黃公壚,分別代表了超然世俗的神仙之境和塵世間的繁華與歡愉。詩人通過倒置兩個葫蘆,表達了對現實世界的顛倒和對人生選擇的思考。
整首詩以簡練的語言和形象生動的描寫,表達了對人生的深刻思考。詩人并未對大葫蘆和小葫蘆進行價值判斷,而是以客觀的態度呈現了它們的存在和選擇的結果。通過這種方式,詩詞引發了讀者對人生選擇、欲望與追求的思考,并表達了對人生的黯然感慨。
“兩葫蘆俱倒”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hú lú sòng
葫蘆頌
dà hú lú gān kū, xiǎo hú lú xíng gū.
大葫蘆乾枯,小葫蘆行酤。
yī jū jīn xiān zhái, yī wǎng huáng gōng lú.
一居金仙宅,一往黃公壚。
yǒu cǐ tōng dà dào, wú cǐ lìng rén lǎo.
有此通大道,無此令人老。
bù wèn è yǔ hǎo, liǎng hú lú jù dào.
不問惡與好,兩葫蘆俱倒。
“兩葫蘆俱倒”平仄韻腳
平仄:仄平平仄仄
韻腳:(仄韻) 上聲十九皓 (仄韻) 去聲二十號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