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與李杜死”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誰與李杜死”全詩
死者有范滂,其母為之喜。
喜死名愈彰,生榮同犬豕。
分類:
作者簡介(梅堯臣)

梅堯臣(1002~1060)字圣俞,世稱宛陵先生,北宋著名現實主義詩人。漢族,宣州宣城(今屬安徽)人。宣城古稱宛陵,世稱宛陵先生。初試不第,以蔭補河南主簿。50歲后,于皇祐三年(1051)始得宋仁宗召試,賜同進士出身,為太常博士。以歐陽修薦,為國子監直講,累遷尚書都官員外郎,故世稱“梅直講”、“梅都官”。曾參與編撰《新唐書》,并為《孫子兵法》作注,所注為孫子十家著(或十一家著)之一。有《宛陵先生集》60卷,有《四部叢刊》影明刊本等。詞存二首。
《讀後漢書列傳》梅堯臣 翻譯、賞析和詩意
《讀后漢書列傳》是一首宋代的詩詞,作者是梅堯臣。這首詩描述了漢朝時期誅殺黨錮之人的情景,探討了被殺害的范滂和他母親的命運,以及對生死的態度和社會的評價。
以下是這首詩詞的中文譯文:
漢朝誅黨人,
誰與李杜死。
死者有范滂,
其母為之喜。
喜死名愈彰,
生榮同犬豕。
這首詩詞的主題是漢朝時期的政治迫害和殺戮。作者提到了李白和杜甫這兩位著名的詩人,暗示他們可能也在這個時期喪生。然后,詩人著重描述了范滂這個被殺害的人物,以及他母親對兒子死亡的反應。
范滂的母親竟然為兒子的死而感到高興,詩中用“喜”來形容她的情緒。這種情感的轉變是因為范滂的死使他的名聲更加顯赫,而他在生前并沒有得到應有的榮譽。詩人通過對這個情節的描寫表達了對社會道德敗壞和對人性的批判。
最后兩句“生榮同犬豕”用來形容當時社會的境況。犬豕是指低賤的動物,詩人通過這樣的比喻暗示那個時代的社會風氣墮落,人們對正直和品德的追求變得無足輕重。
這首詩詞以簡練的語言揭示了漢朝時期政治黑暗和社會道德的墮落,通過對范滂及其母親的命運的描寫,表達了對生死、榮譽與道德的思考,具有一定的諷刺意味。它給人們留下了對歷史悲劇和人性的深思。
“誰與李杜死”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dú hòu hàn shū liè zhuàn
讀後漢書列傳
hàn jiā zhū dǎng rén, shuí yǔ lǐ dù sǐ.
漢家誅黨人,誰與李杜死。
sǐ zhě yǒu fàn pāng, qí mǔ wèi zhī xǐ.
死者有范滂,其母為之喜。
xǐ sǐ míng yù zhāng, shēng róng tóng quǎn shǐ.
喜死名愈彰,生榮同犬豕。
“誰與李杜死”平仄韻腳
平仄:平仄仄仄仄
韻腳:(仄韻) 上聲四紙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