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宇冤亡積有時”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杜宇冤亡積有時”全詩
若教恨魄皆能化,何樹何山著子規。
分類:
作者簡介(顧況)

顧況(約727—約815)字逋翁,號華陽真逸(一說華陽真隱),晚年自號悲翁,漢族,蘇州海鹽橫山人(今在浙江海寧境內),唐代詩人、畫家、鑒賞家。他一生官位不高,曾任著作郎,因作詩嘲諷得罪權貴,貶饒州司戶參軍。晚年隱居茅山。
《子規》顧況 翻譯、賞析和詩意
詩詞:《子規》
唐代 顧況
杜宇冤亡積有時,年年啼血動人悲。
若教恨魄皆能化,何樹何山著子規。
中文譯文:
鳥類中的杜宇死去的冤魂積攢了很久,
年復一年地啼哭,以血動人,令人悲傷。
如果能使這些冤魂都得到化解,
又為什么要在哪棵樹或哪座山上安放子規(杜鵑)呢?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描寫了一種悲傷和無奈的情緒,以杜宇作為象征。杜宇是一種涉世未深的小鳥,常以其悲涼的啼聲為人所知。詩人用杜宇的啼鳴來表達人們的悲傷和痛苦。
詩中描述了杜宇冤魂積攢的時間已久,年復一年地啼哭,以血動人,讓人感到悲傷。作者借助杜宇的形象,抒發人們在生活中所遭遇的不公和冤屈,表達了對悲傷情緒的理解和同情。
詩末兩句表達了詩人的思考和疑問。如果能夠化解這些冤魂的怨恨,又為什么要在某棵樹或某座山上安放子規(杜鵑)呢?子規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象征之一,常常用于表達哀思和悲傷。詩人質疑為何將悲傷的象征置于樹林和山間,似乎在質疑這種象征是否真正能夠解決人們的痛苦。
整首詩通過對杜宇和子規的描寫,表達了對社會不公、冤屈和痛苦的思考和同情。詩人在表達自己的疑慮,探究痛苦的解決之道。詩中的杜宇和子規成為了一種象征,引發人們對生命和命運的深思。
“杜宇冤亡積有時”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zǐ guī
子規
dù yǔ yuān wáng jī yǒu shí, nián nián tí xuè dòng rén bēi.
杜宇冤亡積有時,年年啼血動人悲。
ruò jiào hèn pò jiē néng huà, hé shù hé shān zhe zǐ guī.
若教恨魄皆能化,何樹何山著子規。
“杜宇冤亡積有時”平仄韻腳
平仄:仄仄平平平仄平
韻腳:(平韻) 上平四支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