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水向東流”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漢水向東流”全詩
送別峴山頭。
若欲寄音信。
漢水向東流。
分類:
作者簡介(沈約)

沈約(441~513年),字休文,漢族,吳興武康(今浙江湖州德清)人,南朝史學家、文學家。出身于門閥士族家庭,歷史上有所謂“江東之豪,莫強周、沈”的說法,家族社會地位顯赫。祖父沈林子,宋征虜將軍。父親沈璞,宋淮南太守,于元嘉末年被誅。沈約孤貧流離,篤志好學,博通群籍,擅長詩文。歷仕宋、齊、梁三朝。在宋仕記室參軍、尚書度支郎。著有《晉書》、《宋書》、《齊紀》、《高祖紀》、《邇言》、《謚例》、《宋文章志》,并撰《四聲譜》。作品除《宋書》外,多已亡佚。
《襄陽蹋銅蹄歌》沈約 翻譯、賞析和詩意
《襄陽蹋銅蹄歌》是南北朝時期沈約創作的一首詩詞。以下是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分手桃林岸,
送別峴山頭。
若欲寄音信,
漢水向東流。
詩意:
這首詩詞描繪了分手時的離別情景。詩人站在桃林岸邊與別人分手,然后送別對方到峴山的山頭。如果想要給對方寄去音信,只能寄托在漢水東流的方向上。
賞析:
這首詩詞通過簡潔而凝練的語言,表達了詩人的離別之情。首句"分手桃林岸"描繪了詩人與別人分手的場景,桃林岸是一個離別的背景,暗示著離別的苦澀。接著,詩人送別對方到峴山的山頭,山頭的高處象征著遠離的距離,增加了離別的悲涼感。而"若欲寄音信"這句表達了詩人希望與對方保持聯絡的愿望,但只能將思念之情隨著漢水東流而去,暗示了離別后的無奈。整首詩以簡潔明了的語言表達了離別的傷感和無奈,給人以深思和感嘆之情。
詩中的襄陽、峴山和漢水都是具有地理意義的詞語,它們不僅是具體的地名,還具有詩意的象征。襄陽是南北朝時期的重要城市,代表著離別的背景;峴山是一座山頭,代表著遠離的距離;漢水是一條著名的河流,代表著時間的流逝和離別的無法挽回。這些地名與詩人的離別情感相互呼應,增強了詩詞的意境。
總的來說,《襄陽蹋銅蹄歌》以簡練的語言描繪了詩人的離別之情,通過地名的象征意義和對自然景物的描繪,展現了離別的傷感和無奈,使讀者在感受離別的苦痛的同時,也產生對時間流逝和命運無常的思考。
“漢水向東流”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xiāng yáng tà tóng tí gē
襄陽蹋銅蹄歌
fēn shǒu táo lín àn.
分手桃林岸。
sòng bié xiàn shān tóu.
送別峴山頭。
ruò yù jì yīn xìn.
若欲寄音信。
hàn shuǐ xiàng dōng liú.
漢水向東流。
“漢水向東流”平仄韻腳
平仄:仄仄仄平平
韻腳:(平韻) 下平十一尤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