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通持底答揚素”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王通持底答揚素”全詩
王通持底答揚素,汾曲先人有敝廬。
分類:
作者簡介(晁補之)

晁補之(公元1053年—公元1110年),字無咎,號歸來子,漢族,濟州巨野(今屬山東巨野縣)人,北宋時期著名文學家。為“蘇門四學士”(另有北宋詩人黃庭堅、秦觀、張耒)之一。曾任吏部員外郎、禮部郎中。 工書畫,能詩詞,善屬文。與張耒并稱“晁張”。其散文語言凝練、流暢,風格近柳宗元。詩學陶淵明。其詞格調豪爽,語言清秀曉暢,近蘇軾。但其詩詞流露出濃厚的消極歸隱思想。著有《雞肋集》、《晁氏琴趣外篇》等。
《和胡戢七首》晁補之 翻譯、賞析和詩意
《和胡戢七首》是晁補之創作的一首詩詞,屬于宋代文學作品。以下是該詩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和胡戢七首》
達則經綸隱著書,
昔人于此孰親疏。
王通持底答揚素,
汾曲先人有敝廬。
詩意:
這首詩詞是晁補之與胡戢合作的七首詩詞之一。詩中表達了對達人才德和治理國家的珍視,以及對過去人們的親疏關系的思考。詩人通過提到歷史上的人物和地方,以及與之的對話,展現了對傳統價值觀和歷史情感的關注。
賞析:
這首詩詞以對話的形式展開,呈現了晁補之與胡戢之間的交流。首先,詩人提到了“達則經綸隱著書”,意思是真正的才德者不會張揚自己的才能和治理之道,而是把它們隱藏在書本之中。接著,詩人問道,“昔人于此孰親疏”,意思是對于這些人來說,他們與過去的人相比,親近還是疏遠。
接下來,詩人提到了王通和揚素這兩位歷史人物。王通是一個具有才智和學識的人,他持著底答復揚素,可能意味著他對揚素的問題或觀點進行了回應。而汾曲是一個地方的名稱,詩人提到汾曲的先人有敝廬,表明他們的居住條件不好,可能暗示著他們的境況不佳。
整首詩詞通過對達人才德和過去人們的親疏關系的思考,折射出晁補之對于社會和人生的思考和觸動。詩人通過對話的方式,展示了對傳統價值觀的重視,以及對歷史情感的關注。這首詩詞以簡潔而深刻的語言,表達了作者對于真才實學和對歷史傳統的尊重,同時也引發讀者對于人生和社會的思考。
“王通持底答揚素”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hé hú jí qī shǒu
和胡戢七首
dá zé jīng lún yǐn zhe shū, xī rén yú cǐ shú qīn shū.
達則經綸隱著書,昔人于此孰親疏。
wáng tōng chí dǐ dá yáng sù, fén qū xiān rén yǒu bì lú.
王通持底答揚素,汾曲先人有敝廬。
“王通持底答揚素”平仄韻腳
平仄:平平平仄平平仄
韻腳:(仄韻) 去聲七遇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