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嫌白發照毿毿”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不嫌白發照毿毿”全詩
有命誰令終返北,無心自笑欲巢南。
蠻音慣習疑傖語,脾病縈纏帶嶺嵐。
手挹祖師清凈水,不嫌白發照毿毿。
分類:
作者簡介(蘇轍)

蘇轍(1039—1112年),字子由,漢族,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嘉祐二年(1057)與其兄蘇軾同登進士科。神宗朝,為制置三司條例司屬官。因反對王安石變法,出為河南推官。哲宗時,召為秘書省校書郎。元祐元年為右司諫,歷官御史中丞、尚書右丞、門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豐諸臣,出知汝州,貶筠州、再謫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復太中大夫,又降居許州,致仕。自號潁濱遺老。卒,謚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與父洵、兄軾齊名,合稱三蘇。
《和子瞻過嶺》蘇轍 翻譯、賞析和詩意
《和子瞻過嶺》是蘇轍的一首宋代詩詞。以下是它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山林瘴霧老難堪,
歸去中原荼亦甘。
有命誰令終返北,
無心自笑欲巢南。
蠻音慣習疑傖語,
脾病縈纏帶嶺嵐。
手挹祖師清凈水,
不嫌白發照毿毿。
詩意:
這首詩詞描繪了作者子瞻在過嶺的旅途中的心境和感受。山林中的瘴霧使旅途艱辛,但即使面對這種困難,回到中原的家鄉仍然是甘心愿意的。詩中反問了有命令他回到北方的是誰,暗示著他內心的矛盾與無奈。他內心并不想回到北方,卻不得不微笑著向南方尋找棲身之地。作者還提到了異域的蠻音和不解其意的語言,暗示著他在陌生的環境中感到困惑。他的脾氣病也被山嵐所困擾。最后,他提到自己手中握著祖師留下的清凈水,不嫌白發凋零,依然自信滿滿。
賞析:
這首詩詞通過對旅途中的困難和內心矛盾的描繪,展現了作者對家鄉的眷戀和對陌生環境的困惑。作者表達了自己回歸中原的決心和無所畏懼的態度,同時也表現出了對自身能力和內在力量的自信。詩中運用了對比手法,通過山林瘴霧與中原的對比,以及北方與南方的對比,突出了作者內心的掙扎和矛盾。最后,祖師留下的清凈水象征著作者的信仰和智慧,它給予了作者堅定的信心和力量,使他能夠面對困境和挑戰。
總的來說,這首詩詞以簡潔而精練的語言,通過對旅途和內心的描繪,展現了作者堅韌不拔的品質和對家鄉的深情厚意。它不僅表達了個體的情感體驗,也折射出了宋代社會動蕩和士人的處境。
“不嫌白發照毿毿”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hé zi zhān guò lǐng
和子瞻過嶺
shān lín zhàng wù lǎo nán kān, guī qù zhōng yuán tú yì gān.
山林瘴霧老難堪,歸去中原荼亦甘。
yǒu mìng shuí lìng zhōng fǎn běi, wú xīn zì xiào yù cháo nán.
有命誰令終返北,無心自笑欲巢南。
mán yīn guàn xí yí cāng yǔ, pí bìng yíng chán dài lǐng lán.
蠻音慣習疑傖語,脾病縈纏帶嶺嵐。
shǒu yì zǔ shī qīng jìng shuǐ, bù xián bái fà zhào sān sān.
手挹祖師清凈水,不嫌白發照毿毿。
“不嫌白發照毿毿”平仄韻腳
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韻腳: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