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去從軍九不回”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十去從軍九不回”全詩
白骨似沙沙似雪,將軍休上望鄉臺。
分類:
作者簡介(張舜民)

張舜民 生卒年不詳,北宋文學家、畫家。字蕓叟,自號浮休居士,又號矴齋。邠州(今陜西彬縣)人。詩人陳師道之姊夫。英宗治平二年(1065)進士,為襄樂令。元豐中,環慶帥高遵裕辟掌機密文字。元祐初做過監察御史。為人剛直敢言。徽宗時升任右諫議大夫,任職七天,言事達60章,不久以龍圖閣待制知定州。后又改知同州。曾因元祐黨爭事,牽連治罪,被貶為楚州團練副使,商州安置。后又出任過集賢殿修撰。
《西征回途中二絕》張舜民 翻譯、賞析和詩意
《西征回途中二絕》是宋代張舜民創作的一首詩詞。以下是它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青銅峽里韋州路,
十去從軍九不回。
白骨似沙沙似雪,
將軍休上望鄉臺。
詩意:
這首詩詞描述了一位將軍在西征歸途中的景象。將軍經過青銅峽,沿著韋州的道路前行。然而,他從軍十次,只有一次能夠回到家鄉。詩中描寫了他身邊布滿了白骨,宛如沙沙飛舞的雪花。最后,詩人呼吁這位將軍不要再上望鄉臺,不要再懷念家鄉了。
賞析:
這首詩詞以簡潔而有力的語言表達了將軍在西征中的苦楚和無奈。首兩句點明了將軍的不歸之路,他在從軍的九次中只有一次能回到故鄉。接著,詩人通過使用"白骨似沙沙似雪"的比喻手法,凸顯了將軍所經歷的慘狀,表達了對戰爭殘酷性質的揭示和對生命脆弱性的感慨。最后一句"將軍休上望鄉臺"是對將軍的勸告,希望他能夠釋懷過往,不再留戀家鄉,放下思鄉之情,繼續前行。
這首詩詞通過簡潔而有力的詞句,揭示了戰爭的殘酷和生命的脆弱,表達了對將軍的同情和對戰爭的反思。它以平實的語言觸動人心,使人們對戰爭的荒謬和無常有所思考。整首詩詞寄托了對和平的渴望和對人性的關懷,展示了作者對戰爭的深刻理解和對人間苦難的感慨。
“十去從軍九不回”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xī zhēng huí tú zhōng èr jué
西征回途中二絕
qīng tóng xiá lǐ wéi zhōu lù, shí qù cóng jūn jiǔ bù huí.
青銅峽里韋州路,十去從軍九不回。
bái gǔ shì shā shā sì xuě, jiāng jūn xiū shàng wàng xiāng tái.
白骨似沙沙似雪,將軍休上望鄉臺。
“十去從軍九不回”平仄韻腳
平仄:平仄平平仄仄平
韻腳:(平韻) 上平十灰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