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夷既死孔子不復生”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伯夷既死孔子不復生”全詩
火炎曾是及池魚,世變安能顧妻子。
百尺高城不足憑,日月所照惟孤誠。
當其殺身際,肯念身后名。
嗚呼,伯夷既死孔子不復生,身后是非誰與評。
分類:
作者簡介(張舜民)

張舜民 生卒年不詳,北宋文學家、畫家。字蕓叟,自號浮休居士,又號矴齋。邠州(今陜西彬縣)人。詩人陳師道之姊夫。英宗治平二年(1065)進士,為襄樂令。元豐中,環慶帥高遵裕辟掌機密文字。元祐初做過監察御史。為人剛直敢言。徽宗時升任右諫議大夫,任職七天,言事達60章,不久以龍圖閣待制知定州。后又改知同州。曾因元祐黨爭事,牽連治罪,被貶為楚州團練副使,商州安置。后又出任過集賢殿修撰。
《五王廟》張舜民 翻譯、賞析和詩意
《五王廟》是一首宋代的詩詞,作者是張舜民。這首詩詞描述了五位忠義的君子在清汴河邊犧牲的情景,以及作者對這種忠誠精神的贊嘆和反思。
詩詞的中文譯文如下:
清汴河邊五君子,
身遏橫流同日死。
火炎曾是及池魚,
世變安能顧妻子。
百尺高城不足憑,
日月所照惟孤誠。
當其殺身際,
肯念身后名。
嗚呼,伯夷既死孔子不復生,
身后是非誰與評。
詩意和賞析:
《五王廟》以清汴河邊五位忠臣的故事為主題,表達了對忠誠精神的贊美和對世事變遷的思考。
詩中的五君子是指五位在宋代末年時為國家忠誠而死的忠臣。他們在為了守護清汴河而犧牲的過程中,身體擋住了洶涌的河水,同一天壯烈地死去。詩中用“身遏橫流”來形容他們的壯舉,表達了他們對國家的無私奉獻和勇敢犧牲的精神。
詩中提到的“火炎曾是及池魚”意味著他們的忠誠和犧牲是為了保護底下的百姓,就像火炎能夠及到池中的魚一樣,表達了他們對人民的關懷和保護。
接下來的兩句“世變安能顧妻子,百尺高城不足憑”表達了他們對家庭的舍棄和對信仰的堅守。盡管世事變遷,他們不能顧及家庭,也無法依仗高城來躲避風險,因為他們的信念和忠誠是無法動搖的。
詩的最后兩句“當其殺身際,肯念身后名。嗚呼,伯夷既死孔子不復生,身后是非誰與評”表達了作者對這些忠臣的敬仰和思考。他們在面臨生死抉擇時,仍然能夠考慮到留下的名聲和后世的評價。作者通過提到伯夷和孔子,表達了對這種忠誠精神的珍視和對時代變遷的憂慮。
《五王廟》通過描繪五位忠臣的壯舉,表達了對忠誠、勇敢和犧牲精神的贊美。詩詞以簡練的語言傳遞出作者對忠臣們的敬佩之情,同時也引發了讀者對于忠誠、家國情懷和人生意義的思考。
“伯夷既死孔子不復生”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wǔ wáng miào
五王廟
qīng biàn hé biān wǔ jūn zǐ, shēn è héng liú tóng rì sǐ.
清汴河邊五君子,身遏橫流同日死。
huǒ yán céng shì jí chí yú, shì biàn ān néng gù qī zǐ.
火炎曾是及池魚,世變安能顧妻子。
bǎi chǐ gāo chéng bù zú píng, rì yuè suǒ zhào wéi gū chéng.
百尺高城不足憑,日月所照惟孤誠。
dāng qí shā shēn jì, kěn niàn shēn hòu míng.
當其殺身際,肯念身后名。
wū hū, bó yí jì sǐ kǒng zǐ bù fù shēng,
嗚呼,伯夷既死孔子不復生,
shēn hòu shì fēi shuí yǔ píng.
身后是非誰與評。
“伯夷既死孔子不復生”平仄韻腳
平仄:平平仄仄仄仄仄仄平
韻腳:(平韻) 下平八庚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