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著漢家認”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只著漢家認”全詩
雖為胡中婦,只著漢家認。
分類:
作者簡介(姜夔)

姜夔,南宋文學家、音樂家。人品秀拔,體態清瑩,氣貌若不勝衣,望之若神仙中人。往來鄂、贛、皖、蘇、浙間,與詩人詞家楊萬里、范成大、辛棄疾等交游。慶元中,曾上書乞正太常雅樂,他少年孤貧,屢試不第,終生未仕,一生轉徙江湖,靠賣字和朋友接濟為生。他多才多藝,精通音律,能自度曲,其詞格律嚴密。其作品素以空靈含蓄著稱,有《白石道人歌曲》等。姜夔對詩詞、散文、書法、音樂,無不精善,是繼蘇軾之后又一難得的藝術全才。
《同潘德久作明妃作》姜夔 翻譯、賞析和詩意
《同潘德久作明妃作》是宋代詩人姜夔創作的一首詩詞。這首詩詞描寫了一個背負使命的胡族女子,她雖然身在胡中,但為了國家的利益,她選擇了以漢人身份和漢族人一同歸化。
這首詩詞的中文譯文如下:
身同漢使來,
不同漢使歸。
雖為胡中婦,
只著漢家認。
這首詩詞的詩意表達了作者對于身份認同和國家歸屬的思考。詩人通過描述一個胡族女子的境遇,突出了她在漢族使者的陪同下來到胡中,與其他漢族使者不同的歸途。盡管她是胡族人,但她堅決地選擇了漢族的身份,甘愿接受漢家的認可。
這首詩詞的賞析可以從幾個方面展開。首先,詩人通過對比來表達了個體選擇與集體認同之間的沖突。女子身同漢使來,意味著她在身份上與漢族使者相近,但在歸途上卻與他們不同,這種不同體現了她對于個人信念和國家責任的堅守。
其次,詩人通過"胡中婦"和"漢家認"的對比,強調了女子對于漢族身份的認同。盡管她在胡族社會中,她仍然堅持以漢家為歸屬,表現出她對于漢族文化和價值觀的認同和尊重。
最后,這首詩詞也反映了作者對于文化交融和身份選擇的思考。女子以胡族身份來到胡中,但她選擇了與漢族使者一同歸化,這體現了文化交流和融合的力量,也呼應了宋代時期多元文化的特點。
總的來說,姜夔的《同潘德久作明妃作》是一首通過描寫一個胡族女子的身份選擇,表達了個體與集體、文化與歸屬之間的沖突和思考的詩詞。它展現了作者對于國家認同和文化交融的關注,同時也具有一定的歷史和社會意義。
“只著漢家認”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tóng pān dé jiǔ zuò míng fēi zuò
同潘德久作明妃作
shēn tóng hàn shǐ lái, bù tóng hàn shǐ guī.
身同漢使來,不同漢使歸。
suī wèi hú zhōng fù, zhǐ zhe hàn jiā rèn.
雖為胡中婦,只著漢家認。
“只著漢家認”平仄韻腳
平仄:仄仄平仄
韻腳:(仄韻) 去聲十二震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