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卻撾戰鼓下西湖”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卻撾戰鼓下西湖”全詩
龍管鳳笙無韻調,卻撾戰鼓下西湖。
分類:
作者簡介(汪元量)
汪元量(1241~1317年后)南宋末詩人、詞人、宮廷琴師。字大有,號水云,亦自號水云子、楚狂、江南倦客,錢塘(今浙江杭州)人。琳第三子。度宗時以善琴供奉宮掖。恭宗德祐二年(1276)臨安陷,隨三宮入燕。嘗謁文天祥于獄中。元世祖至元二十五年(1288)出家為道士,獲南歸,次年抵錢塘。后往來江西、湖北、四川等地,終老湖山。詩多紀國亡前后事,時人比之杜甫,有“詩史”之目,有《水云集》、《湖山類稿》。
《醉歌》汪元量 翻譯、賞析和詩意
《醉歌》是汪元量創作于宋代的一首詩詞。這首詩描繪了一個雨停云散的早晨景象,以及湖上紅船的熱鬧場面。詩中還涉及到了龍管、鳳笙和戰鼓等元素,表達了一種熱烈奔放的氛圍。
這首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如下:
涌金門外雨晴初,
朝陽初升,雨后云散,天空逐漸晴朗起來。
多少紅船上下趨。
湖上停滿了紅船,人們在船上來來往往,熱鬧非凡。
龍管鳳笙無韻調,
龍管和鳳笙的樂音沒有固定的節奏和調子,
卻撾戰鼓下西湖。
卻敲響戰鼓,回蕩在西湖之畔。
這首詩以形象生動的描寫展示了一個早晨的景象,雨后的湖畔逐漸恢復了寧靜與明朗。紅船上的人們絡繹不絕,使整個場景更加熱鬧喧囂。詩中提到的龍管和鳳笙沒有韻調,意味著此時的氛圍并非莊重肅穆,而是歡快而奔放的。最后,戰鼓的聲音在西湖傳出,為整個景象增添了一絲壯闊和激昂。
這首詩詞通過對景物和音樂的描寫,展現了一幅早晨湖畔熱鬧景象的畫面,給人一種生動活潑、歡快奔放的感覺。同時,詩中運用了對比手法,通過龍管鳳笙與戰鼓的對照,營造出一種熱烈而又活躍的氛圍。整首詩意融洽、形象鮮明,帶給讀者旺盛的生命力和愉悅的情緒。
“卻撾戰鼓下西湖”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zuì gē
醉歌
yǒng jīn mén wài yǔ qíng chū, duō shǎo hóng chuán shàng xià qū.
涌金門外雨晴初,多少紅船上下趨。
lóng guǎn fèng shēng wú yùn diào, què wō zhàn gǔ xià xī hú.
龍管鳳笙無韻調,卻撾戰鼓下西湖。
“卻撾戰鼓下西湖”平仄韻腳
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
韻腳:(平韻) 上平七虞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