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問諸方悉不悉”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莫問諸方悉不悉”全詩
蕩然獨立放全身,莫問諸方悉不悉。
分類:
作者簡介(曹勛)

曹勛(1098—1174)字公顯,一字世績,號松隱,潁昌陽翟(今河南禹縣)人。宣和五年(1123),以蔭補承信郎,特命赴進士廷試,賜甲科。靖康元年(1126),與宋徽宗一起被金兵押解北上,受徽宗半臂絹書,自燕山逃歸。建炎元年(1127)秋,至南京(今河南商丘)向宋高宗上御衣書,請求召募敢死之士,由海路北上營救徽宗。當權者不聽,被黜。紹興十一年(1141),宋金和議成,充報謝副使出使金國,勸金人歸還徽宗靈柩。十四年、二十九年又兩次使金。孝宗朝拜太尉。著有《松隱文集》、《北狩見聞錄》等。他的詩比較平庸,但有幾首使金詩頗值得注意。
《錢大參有和用韻謝之七首》曹勛 翻譯、賞析和詩意
《錢大參有和用韻謝之七首》是宋代曹勛創作的一首詩詞。以下是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天一地二數至七,
開天之天識量疾。
蕩然獨立放全身,
莫問諸方悉不悉。
詩意:
這首詩詞表達了作者對天地萬物的思考與領悟。詩中通過數的排列和組合,展示了宇宙的奧妙和無窮的可能性。作者提到了“開天之天”,意指開辟宇宙的偉大力量,同時也暗示了人類的思維能力和洞察力。作者在感悟宇宙的同時,也呼吁人們要保持獨立思考的能力,不受外界的干擾和束縛。最后一句“莫問諸方悉不悉”,表達了作者對世間萬象的態度,無論是了解與否,都不妨礙我們對宇宙的思考和追求。
賞析:
這首詩詞以簡潔的語言展現了作者對宇宙秩序和人類認知能力的思考。通過數的排列和組合,詩中展示了一種宇宙的脈動和規律。詩人用“天一地二數至七”這樣的排列方式,突出了宇宙的順序和層次感。他將“開天之天”與“識量疾”相對應,強調了人類思維能力的廣闊和敏捷。接著,他提出了“蕩然獨立放全身”,這是一種超脫塵世、獨立自主的精神態度,呼吁人們要有自主思考的能力,不受外界的干擾和限制。最后一句“莫問諸方悉不悉”則表達了一種超越知識界限的追求,無論對于世間萬象的了解與否,都不應阻礙人們對宇宙奧秘的思索。
這首詩詞以簡潔明了的語言,表達了作者對宇宙和人類認知的深入思考。通過排列和組合的方式,詩人巧妙地展示了宇宙的秩序和人類思維的廣度。詩中蘊含著對自由思考和追求知識的呼喚,同時也表達了一種超越知識的追求,催人反思人類在宇宙中的地位和使命。這首詩詞通過簡潔的語言和深刻的意境,引發讀者對宇宙奧秘和人類智慧的思考與感悟。
“莫問諸方悉不悉”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qián dà cān yǒu hé yòng yùn xiè zhī qī shǒu
錢大參有和用韻謝之七首
tiān yī dì èr shù zhì qī, kāi tiān zhī tiān shí liàng jí.
天一地二數至七,開天之天識量疾。
dàng rán dú lì fàng quán shēn, mò wèn zhū fāng xī bù xī.
蕩然獨立放全身,莫問諸方悉不悉。
“莫問諸方悉不悉”平仄韻腳
平仄:仄仄平平平仄平
韻腳:(仄韻) 入聲四質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