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人不出方壺境”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道人不出方壺境”全詩
道人不出方壺境,坐見天時去又來。
分類:
作者簡介(汪莘)
汪莘(1155~1227)南宋詩人。字叔耕,號柳塘,休寧(今屬安徽)人,布衣。隱居黃山,研究《周易》,旁及釋、老。宋寧宗嘉定年間,他曾三次上書朝廷,陳述天變、人事、民窮、吏污等弊病,以及行師布陣的方法,沒有得到答復。徐誼知建康時,想把他作為遁世隱士向朝廷薦舉,但未能成功。晚年筑室柳溪,自號方壺居士,與朱熹友善。作品有《方壺存稿》 9卷,有明汪璨等刻本;又有《方壺集》4卷,有清雍正九年(1731)刻本。
《春夏之交風雨彌間耳目所觸即事十絕》汪莘 翻譯、賞析和詩意
這首詩詞是宋代詩人汪莘創作的《春夏之交風雨彌間耳目所觸即事十絕》。以下是我對這首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春夏之交,風雨交加,這種變幻莫測的氣象深深地吸引著我的耳目。槐樹的葉子在清風中搖曳,小鶯喂養著它的雛鳥;麥苗上滴著露水,雉鳥在尋找伴侶。在這個寧靜的時刻,我坐在房中,不離方壺的境界。靜觀天象的變化,它來了又去,仿佛在告訴我時光的流逝。
這首詩通過描繪春夏交替時的自然景觀,表達了詩人對于時光流轉的感慨和對自然的細膩觀察。詩中運用了對比和意象的手法,展現了春夏之交的風雨變幻和自然界的生機勃發。詩人以一種寂靜的姿態坐在方壺旁,靜靜地觀察著天時的變化,感嘆著光陰的流逝。這種靜謐的場景與外界的喧囂形成鮮明對比,凸顯了詩人內心深處的寧靜和對于時光的思考。
這首詩詞通過細膩的描繪和對比的手法,讓讀者感受到了春夏之交的氣息和自然界的變化。詩人以自然景觀為載體,表達了對時光流逝的思索和對生命瞬息萬變的感慨。讀者在賞識這首詩時,可以感受到作者對自然的敏感和對人生的深思,進而引發自己對時間流逝和生命的反思。
“道人不出方壺境”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chūn xià zhī jiāo fēng yǔ mí jiān ěr mù suǒ chù jí shì shí jué
春夏之交風雨彌間耳目所觸即事十絕
huái yè fēng qīng yīng bǔ zi, mài miáo lù shī zhì xún méi.
槐葉風清鶯哺子,麥苗露濕雉尋媒。
dào rén bù chū fāng hú jìng, zuò jiàn tiān shí qù yòu lái.
道人不出方壺境,坐見天時去又來。
“道人不出方壺境”平仄韻腳
平仄:仄平仄平平平仄
韻腳:(仄韻) 上聲二十三梗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