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間風月共徘徊”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花間風月共徘徊”全詩
金鐘何事催天曉,又恐游人相逐來。
分類: 西湖
作者簡介(汪莘)
汪莘(1155~1227)南宋詩人。字叔耕,號柳塘,休寧(今屬安徽)人,布衣。隱居黃山,研究《周易》,旁及釋、老。宋寧宗嘉定年間,他曾三次上書朝廷,陳述天變、人事、民窮、吏污等弊病,以及行師布陣的方法,沒有得到答復。徐誼知建康時,想把他作為遁世隱士向朝廷薦舉,但未能成功。晚年筑室柳溪,自號方壺居士,與朱熹友善。作品有《方壺存稿》 9卷,有明汪璨等刻本;又有《方壺集》4卷,有清雍正九年(1731)刻本。
《夏日西湖閑居十首》汪莘 翻譯、賞析和詩意
《夏日西湖閑居十首》是宋代汪莘創作的一首詩詞。以下是它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夏日西湖閑居十首
清夜湖心把酒杯,
花間風月共徘徊。
金鐘何事催天曉,
又恐游人相逐來。
詩意:
這首詩通過描繪夏夜西湖閑居的景象,表達了詩人內心的情感和思考。詩人在湖心清夜中舉起酒杯,享受著花間風月的美景,心情愉快而自由。然而,他也意識到時間的流逝,金鐘在催促天明,而他又擔心游人們會相繼而至,打破了他的寧靜。
賞析:
這首詩通過對夏日西湖閑居的描繪,展現了自然與人情的和諧融合。詩人通過"清夜湖心把酒杯"的描寫,將讀者帶入了一個安靜而寧靜的環境中,讓人感受到夏夜的清涼和湖水的寧靜。同時,詩中的"花間風月"描繪了湖畔花團錦簇、風景如畫的美景,突出了自然的美麗和詩人的愉悅心情。
然而,在這美景之中,詩人卻感到時間的不可逆轉和客觀存在。"金鐘何事催天曉"這句詩表達了時間的流逝,金鐘的聲音催促天明的到來,暗示夜晚的短暫和白晝的即將來臨。而"又恐游人相逐來"則表達了詩人對于寧靜被打破的擔憂,他害怕來自外界的干擾會破壞他的安靜與自由。
整首詩以寫景為主,融入了詩人的情感和思考,通過對自然和人情的描繪,反映了詩人內心的感受和對時間的思考。這首詩以簡潔明快的語言表達了詩人對自然美景的欣賞和對時間流逝的感慨,給讀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花間風月共徘徊”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xià rì xī hú xián jū shí shǒu
夏日西湖閑居十首
qīng yè hú xīn bǎ jiǔ bēi, huā jiān fēng yuè gòng pái huái.
清夜湖心把酒杯,花間風月共徘徊。
jīn zhōng hé shì cuī tiān xiǎo, yòu kǒng yóu rén xiāng zhú lái.
金鐘何事催天曉,又恐游人相逐來。
“花間風月共徘徊”平仄韻腳
平仄:平平平仄仄平平
韻腳:(平韻) 上平十灰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