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著報讎名”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不著報讎名”全詩
口銜山石細,心望海波平。
渺渺功難見,區區命已輕。
人皆譏造次,我獨賞專精。
豈計休無日,惟應盡此生。
何慚刺客傳,不著報讎名。
分類:
作者簡介(韓愈)

韓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文學家、哲學家、思想家,河陽(今河南省焦作孟州市)人,漢族。祖籍河北昌黎,世稱韓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稱韓吏部。謚號“文”,又稱韓文公。他與柳宗元同為唐代古文運動的倡導者,主張學習先秦兩漢的散文語言,破駢為散,擴大文言文的表達功能。宋代蘇軾稱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為唐宋八大家之首,與柳宗元并稱“韓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韓愈在思想上是中國“道統”觀念的確立者,是尊儒反佛的里程碑式人物。
《學諸進士作精衛銜石填海》韓愈 翻譯、賞析和詩意
精衛(jīng wèi)銜石填海
作者:韓愈(hán yù)
鳥有償冤者,終年抱寸誠。
口銜山石細,心望海波平。
渺渺功難見,區區命已輕。
人皆譏造次,我獨賞專精。
豈計休無日,惟應盡此生。
何慚刺客傳,不著報讎名。
中文譯文:
有一只鳥,為了報冤仇,整年緊握著寸諫的忠誠。
嘴中銜著細小的山石,心中盼望著海浪平靜。
但功績很微弱,命運也很脆弱。
他人都譏笑他草率,唯獨我欣賞他盡力專注。
如何也不能度過沒有休息的一天,只能在這一生中盡全力。
我無怨無悔那殺手的傳承,只是無法留下敵人的名字。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的題材來自傳說中的精衛鳥(jīng wèi),也叫銜石填海的鳥,它是中國神話故事《山海經》中記載的一種形態獨特的鳥,因為它的短命和堅韌的精神而被人們所贊美和憐惜。
詩中作者把自己比作精衛鳥,表達了他為了追求真理和理想,不畏困難和犧牲的心態。詩中提到“鳥有償冤者”,意指作者的行為是為了實現自己的理想和抱負,而非為了個人的報復或私利。詩中多次使用“細”字來形容口銜的山石,表達了作者固執的信念,以及對細枝末節的關注和追求。
詩的結尾,作者提到了常人對他的嘲諷和不理解,但他自己則堅持認為自己的專注和努力是值得的。他認為一生應該盡其所能地追求自己的目標和理想,而不應該在意他人的評價和批評。
整首詩以簡潔的文字表達了作者對堅持追求理想的價值觀的堅定信念。通過描繪精衛鳥的形象,表達了作者追求真理和理想的決心和堅持不懈的精神,同時也透露出對常人刻薄眼光的不屑和自信。這首詩在唐代被廣泛傳誦,對后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不著報讎名”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xué zhū jìn shì zuò jīng wèi xián shí tián hǎi
學諸進士作精衛銜石填海
niǎo yǒu cháng yuān zhě, zhōng nián bào cùn chéng.
鳥有償冤者,終年抱寸誠。
kǒu xián shān shí xì, xīn wàng hǎi bō píng.
口銜山石細,心望海波平。
miǎo miǎo gōng nán jiàn, qū qū mìng yǐ qīng.
渺渺功難見,區區命已輕。
rén jiē jī zào cì, wǒ dú shǎng zhuān jīng.
人皆譏造次,我獨賞專精。
qǐ jì xiū wú rì, wéi yīng jǐn cǐ shēng.
豈計休無日,惟應盡此生。
hé cán cì kè chuán, bù zhe bào chóu míng.
何慚刺客傳,不著報讎名。
“不著報讎名”平仄韻腳
平仄:仄仄平平
韻腳:(平韻) 下平八庚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