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人生行樂耳”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所謂人生行樂耳”全詩
眼底有詩皆錦野,心頭無事即瀛洲。
鷃鳩豈較物和我,蟪蛄何知春與秋。
所謂人生行樂耳,如斯逝者可追不。
分類:
作者簡介(吳潛)

吳潛(1195—1262) 字毅夫,號履齋,宣州寧國(今屬安徽)人。寧宗嘉定十年(1217)舉進士第一,授承事郎,遷江東安撫留守。理宗淳祐十一年(1251)為參知政事,拜右丞相兼樞密使,封崇國公。次年罷相,開慶元年(1259)元兵南侵攻鄂州,被任為左丞相,封慶國公,后改許國公。被賈似道等人排擠,罷相,謫建昌軍,徙潮州、循州。與姜夔、吳文英等交往,但詞風卻更近于辛棄疾。其詞多抒發濟時憂國的抱負與報國無門的悲憤。格調沉郁,感慨特深。著有《履齋遺集》,詞集有《履齋詩余》。
《出郊用劭農韻三首》吳潛 翻譯、賞析和詩意
詩詞:《出郊用劭農韻三首》
水光山色盡兜收,
老子穿林興尚悠。
眼底有詩皆錦野,
心頭無事即瀛洲。
鷃鳩豈較物和我,
蟪蛄何知春與秋。
所謂人生行樂耳,
如斯逝者可追不。
中文譯文:
水光山色都收拾完畢,
老子穿過林間心情悠然。
眼底所見都是美麗如錦的田野,
心頭無憂無慮仿佛在仙境。
鷃鳩怎能和我相比,
蟪蛄又何曾懂得春和秋。
所謂人生的樂趣只在于聽覺,
如此美好的時光無法回追。
詩意:
這首詩描繪了作者出門游玩的情景和心境。他描述了水光山色的美麗,以及自己在大自然中的自由愉悅之感。作者認為眼前所見的景色宛如一幅幅絢麗的畫卷,而他的內心則宛如一片寧靜祥和的海洋。
作者以鷃鳩和蟪蛄作比喻,表達了自己與世無爭的態度。鷃鳩和蟪蛄都是自然界中平凡的生物,它們不會關心物質和權勢,也不會明了時間的流轉。作者認為人生的快樂在于聽覺和心境的寬廣,而這種美好的時光無法被追回。
賞析:
這首詩以簡潔明快的語言,展現了作者對大自然的贊美和對寧靜自在生活的追求。水光山色的描繪給人以美好的感受,而作者的心境更是與之相得益彰。
詩中的鷃鳩和蟪蛄形象生動,通過與它們的對比,突顯了作者超然物外的心態。作者認為人生的真正樂趣不在于追逐功名和物質,而是在于內心的寧靜和對自然的感悟。
最后兩句表達了時間的無情流轉,強調了珍惜當下的重要性。作者認為美好的時光一旦逝去,就再也無法追回,因此應該珍惜眼前的快樂與寧靜。
整首詩以簡潔的語言表達了作者對自然和人生的深刻思考,展示了一種超脫塵世的境界。讀者在欣賞這首詩時,可以感受到自然之美和內心的寧靜,同時也會思考人生的意義和價值。
“所謂人生行樂耳”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chū jiāo yòng shào nóng yùn sān shǒu
出郊用劭農韻三首
shuǐ guāng shān sè jǐn dōu shōu, lǎo zi chuān lín xìng shàng yōu.
水光山色盡兜收,老子穿林興尚悠。
yǎn dǐ yǒu shī jiē jǐn yě, xīn tóu wú shì jí yíng zhōu.
眼底有詩皆錦野,心頭無事即瀛洲。
yàn jiū qǐ jiào wù hé wǒ, huì gū hé zhī chūn yǔ qiū.
鷃鳩豈較物和我,蟪蛄何知春與秋。
suǒ wèi rén shēng xíng lè ěr, rú sī shì zhě kě zhuī bù.
所謂人生行樂耳,如斯逝者可追不。
“所謂人生行樂耳”平仄韻腳
平仄:仄仄平平平仄仄
韻腳:(仄韻) 上聲四紙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