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惆悵藤橋兵死鬼”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惆悵藤橋兵死鬼”全詩
夷狄古今常反復,朝廷終始務綏懷。
何時良將收銅柱,不日孱王棄{上艸下膏}街。
惆悵藤橋兵死鬼,年年沙上哭墳骨。
分類:
作者簡介(陶弼)
陶弼(1015—1078)宋代詩人。字商翁,永州(今湖南省祁陽縣)人。生于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卒于神宗元豐元年。,年六十四歲。倜儻知兵,能為詩,有“左詩書,右孫吳”之譽。慶歷中(1045年左右)楊畋討湖南猺,授以兵,使往襲,大破之。以功得朔陽主簿,調朔陽令。兩知邕州,綏輯惠養,善政甚多。進西上閣門使,留知順州。交人襲取桄榔,弼獲間諜,諭以逆順,縱之去,終弼任不敢犯。神宗元豐元年(1078年)改東上閣門使,未拜,卒。弼的著作,本有集十八卷,今僅存《邕州小集》一卷,《四庫總目》傳于世。事跡見《豫章先生文集》卷二二《陶君墓志銘》。
《望安南海口》陶弼 翻譯、賞析和詩意
詩詞:《望安南海口》
朝代:宋代
作者:陶弼
望安南海口,晴日破陰霾。
西南遠眺,見到了橫亙在眼前的瘴海邊。
夷狄的入侵和退去,古往今來一直如此反復。
朝廷始終致力于維護國家的安定和民眾的安寧。
何時能夠擁有一位杰出的將領,平定邊境,使國家穩固?
孱弱的國王,何日能夠放棄享樂,關心國家大計?
我感到憂慮和悲傷,藤橋上的士兵戰死,鬼魂仍在年復一年地哭泣,
而每年都有人埋骨于沙灘之上。
賞析:
《望安南海口》是宋代陶弼的作品,通過描繪安南海口的景色和對時局的思考,表達了對國家命運和民眾疾苦的關注。詩中以景寫情,以景抒懷,展現了作者對國家興衰和邊疆軍民的憂慮和懷念。
詩的前兩句“喜逢晴日破陰霾,望極西南瘴海涯”,通過描繪晴朗的天空和西南方邊陲的瘴海邊,營造出一種遼闊而凄美的景色。這種景色的對比,既表現了作者的目光所及之處,也隱喻了國家疆域的邊陲和邊民的苦難。
詩中揭示了夷狄入侵和退去的歷史變遷,以及朝廷致力于國家安寧的努力。這種歷史觀察和時局思考,展示了作者對國家命運的關切和對歷史的思考。
接下來的幾句“何時良將收銅柱,不日孱王棄{上艸下膏}街”,表達了作者對國家需要一位英明的將領來穩定邊疆的期望,以及對國王放下享樂,關心國家大事的呼喚。這種對領導者的期盼,體現了作者對國家興衰的憂慮和對國家未來的期望。
最后兩句“惆悵藤橋兵死鬼,年年沙上哭墳骨”,通過描寫藤橋上的士兵戰死和沙灘上葬身之人的哀嚎,表達了作者對戰爭的悲痛和對逝去生命的懷念。這種對戰爭殘酷和生命脆弱的思考,喚起了讀者對和平的渴望和對戰爭傷痕的反思。
《望安南海口》以婉約的筆觸,通過具體的景物描寫和對時局的觀察,表達了詩人對國家命運和邊疆軍民的關注與思考。詩意深遠,賦予了讀者對歷史和人民疾苦的思考空間,也展現了作者對和平穩定的渴望。
“惆悵藤橋兵死鬼”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wàng ān nán hǎi kǒu
望安南海口
xǐ féng qíng rì pò yīn mái, wàng jí xī nán zhàng hǎi yá.
喜逢晴日破陰霾,望極西南瘴海涯。
yí dí gǔ jīn cháng fǎn fù, cháo tíng zhōng shǐ wù suí huái.
夷狄古今常反復,朝廷終始務綏懷。
hé shí liáng jiàng shōu tóng zhù, bù rì càn wáng qì shàng cao xià gāo jiē.
何時良將收銅柱,不日孱王棄{上艸下膏}街。
chóu chàng téng qiáo bīng sǐ guǐ, nián nián shā shàng kū fén gǔ.
惆悵藤橋兵死鬼,年年沙上哭墳骨。
“惆悵藤橋兵死鬼”平仄韻腳
平仄:平仄平平平仄仄
韻腳:(仄韻) 上聲五尾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