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向翠爐更宿炭”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起向翠爐更宿炭”全詩
起向翠爐更宿炭,一絲沉水有殘香。
分類:
作者簡介(王镃)
王镃(生卒年不詳)南宋詩人。字介翁,號月洞,處州平昌縣(今浙江省遂昌縣湖山鎮)人。宋末授金溪(今江西撫州市)縣尉。宋亡,遁跡為道士,隱居湖山,與同時宋遺民尹綠坡等人結社唱酬,命其所居“日月洞”,人稱“月洞先生”。遺著由其族孫養端于明嘉靖三十七年(1558)刊為《月洞吟》一卷。萬歷二十一年(1593)湯顯祖在赴任遂昌知縣期間,為詩集作序稱:“宋月洞先生詩殆宛然出晚人之手,宋之季猶唐之季也。”湯顯祖敬佩月洞的為人及詩品,還為之題詞“林下一人”。入清后其族孫宗虞又補刻后冊。
《暑夕三首》王镃 翻譯、賞析和詩意
《暑夕三首》是宋代詩人王镃的作品。這首詩以夏日夜晚為背景,描繪了一個寂靜涼爽的夜晚景象。下面是這首詩的中文譯文以及詩意和賞析。
《暑夕三首》
草蚊聲歇樹鳴螀,
碧漢無人夜氣涼。
起向翠爐更宿炭,
一絲沉水有殘香。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以夏夜的寧靜為背景,詩人通過描繪細微的景物和氛圍,表達了他對夜晚清涼和寧靜的感受。
詩的第一句描繪了夜晚的景象,暑夜中草蚊聲漸漸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樹上螀蟲的鳴叫聲。這里的草蚊和螀蟲是夜晚的常見昆蟲,它們的聲音交替出現,凸顯了詩人對細微聲音的敏感。這種細致入微的描寫為整首詩營造了寧靜的氛圍。
第二句描述了一個寂靜的夜晚,天空湛藍,沒有人類的繁忙和喧鬧,夜晚的氣溫也因此變得涼爽。這一景象進一步強調了夜晚的寧靜和涼爽,與炎熱的白天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第三句表達了詩人在室內感受夜涼的情景。他起身朝向翠綠色的爐火,重新加炭,意味著他要繼續在這個涼爽的夜晚停留,享受寧靜和涼爽。這里的翠爐可能指的是一個裝飾華麗的火爐,也暗示了室內環境的幽雅和靜謐。
最后一句描繪了一絲沉入水中的香氣。這句話可能是一個隱喻,意味著即使在夜晚的湖水中,仍然可以感受到白天的余韻。這種微妙的氣息和余香,給整個夜晚增添了一種難以言喻的美感。
通過細致入微的描寫和意象,王镃成功地將讀者帶入了一個靜謐涼爽的夏夜,讓人感受到夜晚的寧靜和美麗。整首詩通過對細節的把握,傳遞了一種對自然和寧靜的熱愛,以及對夏夜涼爽的向往。
“起向翠爐更宿炭”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shǔ xī sān shǒu
暑夕三首
cǎo wén shēng xiē shù míng jiāng, bì hàn wú rén yè qì liáng.
草蚊聲歇樹鳴螀,碧漢無人夜氣涼。
qǐ xiàng cuì lú gèng sù tàn, yī sī chén shuǐ yǒu cán xiāng.
起向翠爐更宿炭,一絲沉水有殘香。
“起向翠爐更宿炭”平仄韻腳
平仄:仄仄仄平仄仄仄
韻腳:(仄韻) 去聲十五翰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