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身白云還故鄉”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托身白云還故鄉”全詩
東至集壁西梁洋,問誰腰鐮胡與羌。
豈無蜀兵三千人,部領辛苦江山長。
安得如鳥有羽翅,托身白云還故鄉。
分類:
作者簡介(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世稱“杜工部”、“杜少陵”等,漢族,河南府鞏縣(今河南省鞏義市)人,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杜甫被世人尊為“詩圣”,其詩被稱為“詩史”。杜甫與李白合稱“李杜”,為了跟另外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開來,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他憂國憂民,人格高尚,他的約1400余首詩被保留了下來,詩藝精湛,在中國古典詩歌中備受推崇,影響深遠。759-766年間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紀念。
《雜歌謠辭·大麥行》杜甫 翻譯、賞析和詩意
《雜歌謠辭·大麥行》是唐代詩人杜甫創作的一首詩詞。下面是對該詩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大麥干枯小麥黃,婦人行泣夫走藏。
東至集壁西梁洋,問誰腰鐮胡與羌。
豈無蜀兵三千人,部領辛苦江山長。
安得如鳥有羽翅,托身白云還故鄉。
詩意:
該詩描繪了當時社會上農民的艱難境遇和他們無法自主選擇生活的現實。詩中描述了大麥干枯小麥黃,農民的妻子流著淚送別丈夫逃亡藏匿。詩人不禁對這種情景深感惋惜。接著,詩人展示了戰亂頻繁的局勢,東至集壁,西自梁洋,不斷有人流離失所,尋找新的生活。詩人問道,這些人中是否有躲過戰亂、能拿起刀兵,為保衛家園而奮斗的人。最后,詩人表達了自己的愿望,希望能夠有如鳥般的自由,飛翔于白云之上,回到故鄉。
賞析:
這首詩詞雖然以大麥作為標題,但實際上并不涉及大麥的種植與收割等描寫,而是通過描繪大麥的枯黃狀態,抒發了詩人對當時農民困境的觸動和關注。通過描寫農民的困苦生活和失去平穩生活的困境,表達了詩人內心的壓抑和憤慨之情。尤其是詩末的愿望,表現了詩人對自由、純潔的鄉土情感的向往和追求。這首詩描繪了當時社會的苦難和戰亂的影響,是對現實的一種吶喊,同時也是對理想鄉土生活的追尋。
“托身白云還故鄉”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zá gē yáo cí dà mài xíng
雜歌謠辭·大麥行
dà mài gān kū xiǎo mài huáng, fù rén xíng qì fū zǒu cáng.
大麥干枯小麥黃,婦人行泣夫走藏。
dōng zhì jí bì xī liáng yáng,
東至集壁西梁洋,
wèn shuí yāo lián hú yǔ qiāng.
問誰腰鐮胡與羌。
qǐ wú shǔ bīng sān qiān rén, bù lǐng xīn kǔ jiāng shān cháng.
豈無蜀兵三千人,部領辛苦江山長。
ān dé rú niǎo yǒu yǔ chì, tuō shēn bái yún hái gù xiāng.
安得如鳥有羽翅,托身白云還故鄉。
“托身白云還故鄉”平仄韻腳
平仄:平平平平平仄平
韻腳:(平韻) 下平七陽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