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露簟色似玉”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露簟色似玉”全詩
坐愁樹葉落,中庭明月多。
分類:
作者簡介(白居易)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樂天,號香山居士,又號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時遷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鄭。是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唐代三大詩人之一。白居易與元稹共同倡導新樂府運動,世稱“元白”,與劉禹錫并稱“劉白”。白居易的詩歌題材廣泛,形式多樣,語言平易通俗,有“詩魔”和“詩王”之稱。官至翰林學士、左贊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陽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長慶集》傳世,代表詩作有《長恨歌》、《賣炭翁》、《琵琶行》等。
《前庭涼夜》白居易 翻譯、賞析和詩意
《前庭涼夜》是唐代詩人白居易創作的詩詞作品。以下是該詩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前庭夜涼風幌搖,露濕簟席似玉石晶瑩。坐在這里,我愁緒如同樹葉凋零,而中庭明月則多得是。
詩意:
這首詩描繪了一個涼爽的夜晚景象,詩人通過細膩的描寫表達了內心的孤獨和憂愁。他坐在前庭,感受著微風輕拂風幌的搖擺,地上的簟席被露水浸濕,閃爍著如同玉石般的清亮光芒。詩人沉浸在這個安靜的環境中,卻心生愁緒,感嘆時光的流逝和自身的孤獨。然而,詩人抬頭仰望中庭,卻發現那里的明亮月光灑滿了整個庭院,給他帶來了一絲安慰和希望。
賞析:
《前庭涼夜》通過細膩的描寫和對自然景物的運用,展示了詩人內心情感的流露。詩中的"露簟色似玉,風幌影如波"通過對簟席和風幌的形容,營造了清涼、晶瑩的氛圍,使讀者能夠感受到夜晚的清新和寧靜。而"坐愁樹葉落,中庭明月多"則通過對樹葉凋零和明月的對比,表達了詩人內心的愁苦與對安慰的渴望。整首詩以寥寥數語,將情感寄托于景物之中,給人以一種深深的思索與共鳴。
這首詩的意境清新、情感真摯,通過對自然景物的描繪,抒發了詩人內心的孤獨、憂愁和對美好事物的渴望。詩人運用細膩的語言和形象的比喻,將自己的情感與自然景物相融合,呈現出一幅幅美麗的畫面,讓讀者在詩歌中感受到內心情感的波動和對生活的思考。這首詩以簡潔、深邃的語言表達了詩人的情感,給人以啟迪和思考,展示了白居易獨特的詩歌才華。
“露簟色似玉”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qián tíng liáng yè
前庭涼夜
lù diàn sè shì yù, fēng huǎng yǐng rú bō.
露簟色似玉,風幌影如波。
zuò chóu shù yè luò, zhōng tíng míng yuè duō.
坐愁樹葉落,中庭明月多。
“露簟色似玉”平仄韻腳
平仄:仄仄仄仄仄
韻腳:(仄韻) 入聲二沃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