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潮空送渡船回”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暮潮空送渡船回”全詩
知在臺邊望不見,暮潮空送渡船回。
分類:
作者簡介(白居易)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樂天,號香山居士,又號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時遷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鄭。是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唐代三大詩人之一。白居易與元稹共同倡導新樂府運動,世稱“元白”,與劉禹錫并稱“劉白”。白居易的詩歌題材廣泛,形式多樣,語言平易通俗,有“詩魔”和“詩王”之稱。官至翰林學士、左贊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陽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長慶集》傳世,代表詩作有《長恨歌》、《賣炭翁》、《琵琶行》等。
《答微之泊西陵驛見寄(一無泊字)》白居易 翻譯、賞析和詩意
《答微之泊西陵驛見寄(一無泊字)》是唐代詩人白居易的作品。以下是這首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煙波盡處一點白,
應是西陵古驛臺。
知在臺邊望不見,
暮潮空送渡船回。
詩意:
這首詩描繪了作者在西陵驛臺的景象。詩中的“煙波盡處一點白”是指在煙波茫茫的西陵,只能看到一點點蒼白的景色。古代驛站常建在河邊,而西陵就是江西九江的別名,所以詩中的“西陵古驛臺”指的是九江的驛站,作者可能在此地駐足。然而,他站在驛臺邊卻看不到具體的景色,只能看到遠處的一點蒼白。在暮色中,潮水空蕩蕩地送著渡船回去,形成了一種凄涼的景象。
賞析:
這首詩運用了簡練而富有意境的語言描繪了作者的所見所感。通過煙波蒼茫和一點蒼白的景色,表達了作者的孤寂和凄涼之情。詩中的景象與作者的內心感受相呼應,形成了一種意境交融的效果。
這首詩的特點之一是沒有使用“泊”字,這是因為唐代詩人常常使用字諧音來表達意境,而在這首詩中,作者故意避開了使用“泊”字,以增加詩歌的意境和神秘感。這種巧妙的遣詞造句展示了白居易的才華和詩歌藝術的獨特之處。
整首詩以簡潔而富有想象力的語言刻畫了一幅凄涼的景象,同時流露出詩人的感傷之情。這種凄涼的氛圍和情感上的共鳴使得這首詩具有強烈的感染力,令讀者對人生的無常和離別之情產生共鳴。
“暮潮空送渡船回”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dá wēi zhī pō xī líng yì jiàn jì yī wú pō zì
答微之泊西陵驛見寄(一無泊字)
yān bō jǐn chù yì diǎn bái, yìng shì xī líng gǔ yì tái.
煙波盡處一點白,應是西陵古驛臺。
zhī zài tái biān wàng bú jiàn, mù cháo kōng sòng dù chuán huí.
知在臺邊望不見,暮潮空送渡船回。
“暮潮空送渡船回”平仄韻腳
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韻腳:(平韻) 上平十灰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