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賢誰少出風塵”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昔賢誰少出風塵”全詩
當時甚訝張延賞,不識韋皋是貴人。
分類:
《詠韋皋》郭圓 翻譯、賞析和詩意
《詠韋皋》是郭圓創作的一首唐詩。詩中描寫了一個富有故事性的場景,通過揭示人物的經歷和冷遇,反映了社會對于才華和品行的誤判,并表達了對有才能但受到冷遇的人的同情和思考。
詩詞中提到了宣父從周又適秦的故事,宣父指的是東周時期的宰相宣王,他曾經追隨周文王打敗了商朝,并受封為諸侯。然而,在宣父去世后,他的后代逐漸衰退,最終只能出仕于秦國。因此,"宣父從周又適秦"暗喻了韋皋的境遇。
詩人在詩中提到了在韋皋受官爵任命之前,他與張延相識。詩中描述了當時張延為了賞識和獎勵韋皋的才華而感到驚訝,因為他并未曾認識韋皋的貴人身份。這一意象增強了對韋皋冷遇的描繪。
整首詩以簡練的語言表現出了對于人才遭遇不公和社會對人才的誤判的思考和關切。通過宣父和韋皋的故事,詩人呈現了一個典型的形象,他們是有才能但因家族衰敗或其他原因淪為小人物或被冷遇的人。詩人通過這一形象,表達了對這些受冷遇的人的同情和思考。
這首詩詞的譯文:
宣父從周又適秦,
昔賢誰少出風塵。
當時甚訝張延賞,
不識韋皋是貴人。
詩意和賞析:
《詠韋皋》這首詩通過描繪宣父和韋皋的命運,探討了社會對于才能的誤判和對人才的冷遇。詩人以簡練而凝煉的語言,表達了對于被冷遇和誤解的人的同情和思考。
詩中揭示出的宣父和韋皋的命運不僅是個人的悲劇,也是對于社會對才能的誤判的批判。宣父作為東周時期的宰相,曾經立下赫赫戰功,卻在后代逐漸衰落后只能出仕于秦國。韋皋雖有才能,卻在未被認可之前默默無聞,受盡冷遇。這種冷遇和誤判不僅限于古代,也在當今社會依然存在。
這首詩通過對于宣父和韋皋的描寫,呼喚了社會對于才能的正視和對于優秀人才的關愛。詩中的“誰少出風塵”一句,表達了對于有才能而受冷遇的人的思考和同情,透露出對于才華浪費和社會不公的不滿。
《詠韋皋》作為郭圓的一首作品,以其簡練而凝煉的語言、揭示才能冷遇的主題,以及對于受冷遇人才的同情和思考,展示出了唐代詩人對社會現實的關注和反思。
“昔賢誰少出風塵”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yǒng wéi gāo
詠韋皋
xuān fù cóng zhōu yòu shì qín, xī xián shuí shǎo chū fēng chén.
宣父從周又適秦,昔賢誰少出風塵。
dāng shí shén yà zhāng yán shǎng, bù shí wéi gāo shì guì rén.
當時甚訝張延賞,不識韋皋是貴人。
“昔賢誰少出風塵”平仄韻腳
平仄:平平平仄平平平
韻腳:(平韻) 上平十一真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