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馬九衢春影中”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立馬九衢春影中”全詩
尊前盡日誰相對,唯有南山似故人。
玄發侵愁忽似翁,暖塵寒袖共東風。
公卿門戶不知處,立馬九衢春影中。
分類:
作者簡介(趙嘏)

趙嘏 , 字承佑, 楚州山陽(今江蘇省淮安市楚州區)人, 約生于憲宗元和元年(806). 年輕時四處游歷, 大和七年預省試進士下第, 留寓長安多年, 出入豪門以干功名, 其間似曾遠去嶺表當了幾年幕府。 后回江東, 家于潤州(今鎮江). 會昌四年進士及第, 一年后東歸。 會昌末或大中初復往長安, 入仕為渭南尉。 約宣宗大中六、七年(852、853)卒于任上。 存詩二百多首, 其中七律、七絕最多且較出色。
《下第后歸永樂里自題二首》趙嘏 翻譯、賞析和詩意
下第后歸永樂里自題二首
無地無媒只一身,
歸來空拂滿床塵。
尊前盡日誰相對,
唯有南山似故人。
玄發侵愁忽似翁,
暖塵寒袖共東風。
公卿門戶不知處,
立馬九衢春影中。
中文譯文:
考中進士后回到永樂里自題,寫了兩首詩。
沒有依靠的地方,沒有幫助的人,只有我一個人,
回來后只能掃去床上滿是的塵土。
在宴會上整天誰會伴我,
唯有南山的景色給我陪伴。
頭發逐漸蒼老,忽然變得如同老翁,
暖風帶來的灰塵,寒冽的袖子和東風相共。
公卿的門戶我都不知道在哪,
只能在繁華的九衢立馬,在這春天的陰影之中。
詩意和賞析:
《下第后歸永樂里自題二首》是唐代趙嘏創作的一首詩,通過表達自己考中進士后回到家鄉永樂里的心境。整首詩表達了作者對身世的無奈和回歸故鄉的失落。
詩的開頭,“無地無媒只一身”,暗示著作者感到孤獨和無助,沒有依靠的地方,沒有人幫助他。回歸故鄉之后,床上塵土遍布,也反映了他在考試的辛勞和疲憊。
接著,詩中提到“尊前盡日誰相對”,這句詩暗示著在繁忙的宴會中,沒有人會陪伴作者,只有南山的景色給他陪伴。這里南山可以理解為詩人喜愛的自然景色,也代表了他對于清靜自然的向往和追求。
詩的第二首寫到作者逐漸顯老,頭發變白,猶如老翁一般。這句表達了作者對于時光的流逝和自己年齡的增長的感慨。同時,詩中也提到了暖風帶來的灰塵和寒冷的袖子,以及東風,這些形容了作者細膩的情感和對于不同季節的感受。
最后兩句“公卿門戶不知處,立馬九衢春影中”,詩中描繪了作者對于政治權貴的疏離感,面對權勢門戶,他幾乎不知道自己在哪。立在熱鬧的街道上,被春天的陰影所籠罩,更顯得他的孤獨和疏離。
整首詩以清新的詞語和樸素的細節描寫,表達了作者的孤獨和對于復雜社會的疏離感。通過寫景和自我感受的融合,詩人將自己的情感和對社會的思考融入其中,使這首詩詞充滿了深情和對于人生的思考。
“立馬九衢春影中”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xià dì hòu guī yǒng lè lǐ zì tí èr shǒu
下第后歸永樂里自題二首
wú dì wú méi zhǐ yī shēn, guī lái kōng fú mǎn chuáng chén.
無地無媒只一身,歸來空拂滿床塵。
zūn qián jǐn rì shuí xiāng duì, wéi yǒu nán shān shì gù rén.
尊前盡日誰相對,唯有南山似故人。
xuán fā qīn chóu hū shì wēng, nuǎn chén hán xiù gòng dōng fēng.
玄發侵愁忽似翁,暖塵寒袖共東風。
gōng qīng mén hù bù zhī chù, lì mǎ jiǔ qú chūn yǐng zhōng.
公卿門戶不知處,立馬九衢春影中。
“立馬九衢春影中”平仄韻腳
平仄:仄仄仄平平仄平
韻腳:(平韻) 上平一東 (仄韻) 去聲一送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