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膏肓終恐誤秦醫”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膏肓終恐誤秦醫”全詩
滿川碧嶂無歸日,一榻紅塵有淚時。
雕琢只應勞郢匠,膏肓終恐誤秦醫。
浮生七十今三十,從此凄惶未可知。
分類:
作者簡介(羅隱)

羅隱(833-909),字昭諫,新城(今浙江富陽市新登鎮)人,唐代詩人。生于公元833年(太和七年),大中十三年(公元859年)底至京師,應進士試,歷七年不第。咸通八年(公元867年)乃自編其文為《讒書》,益為統治階級所憎惡,所以羅袞贈詩說:“讒書雖勝一名休”。后來又斷斷續續考了幾年,總共考了十多次,自稱“十二三年就試期”,最終還是鎩羽而歸,史稱“十上不第”。黃巢起義后,避亂隱居九華山,光啟三年(公元887年),55歲時歸鄉依吳越王錢镠,歷任錢塘令、司勛郎中、給事中等職。公元909年(五代后梁開平三年)去世,享年77歲。
《投所思》羅隱 翻譯、賞析和詩意
《投所思》是唐代詩人羅隱的一首詩,詩意深沉而悲涼。詩人在長安城中憔悴病弱,他對自己的命運感到茫然和迷惑。他在滿眼碧嶂的長安城中,找不到回家的路。他覺得自己就像是一個旅途中亡魂一樣,命運無奈地投遞在這個陌生的城市。他在紛繁的紅塵中像是一朵含淚的花,沒有安慰和依靠。他覺得自己仿佛是一個被耗盡了體力的匠人,他一直在勞累地雕琢,但不知道此舉是否能獲得回報。他同時也怕自己身體的病變會誤了治療他的醫生。他感覺自己雖然已經活到七十歲,但是精神和心境卻像三十歲的年輕人一樣迷茫不明。
詩人通過表達自己的無助與困惑,強調了人生中的迷茫和無奈感。詩中的長安城象征著世俗紛擾,而詩人自身的內心狀態則代表著一個迷失的靈魂。詩人以自己的親身經歷,揭示了生活中的苦難和困境,體現了他對人生和命運的深沉思考。整首詩篇抒發出一種對人生命運的迷惘和對未來的無助,表達了作者對人生的苦悶和迷茫的心情。
“膏肓終恐誤秦醫”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tóu suǒ sī
投所思
qiáo cuì cháng ān hé suǒ wéi, lǚ hún qióng mìng zì xiāng yí.
憔悴長安何所為,旅魂窮命自相疑。
mǎn chuān bì zhàng wú guī rì,
滿川碧嶂無歸日,
yī tà hóng chén yǒu lèi shí.
一榻紅塵有淚時。
diāo zhuó zhǐ yīng láo yǐng jiàng, gāo huāng zhōng kǒng wù qín yī.
雕琢只應勞郢匠,膏肓終恐誤秦醫。
fú shēng qī shí jīn sān shí, cóng cǐ qī huáng wèi kě zhī.
浮生七十今三十,從此凄惶未可知。
“膏肓終恐誤秦醫”平仄韻腳
平仄:平平平仄仄平平
韻腳:(平韻) 上平四支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