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來迎拂波光久”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坐來迎拂波光久”全詩
坐來迎拂波光久,豈是殷勤為蓼叢。
分類:
作者簡介(韓偓)

韓偓(公元842年~公元923年)。中國唐代詩人。乳名冬郎,字致光,號致堯,晚年又號玉山樵人。陜西萬年縣(今樊川)人。自幼聰明好學,10歲時,曾即席賦詩送其姨夫李商隱,令滿座皆驚,李商隱稱贊其詩是“雛鳳清于老鳳聲”。龍紀元年(889年),韓偓中進士,初在河中鎮節度使幕府任職,后入朝歷任左拾遺、左諫議大夫、度支副使、翰林學士。
《蜻蜓》韓偓 翻譯、賞析和詩意
蜻蜓
碧玉眼睛云母翅,
輕于粉蝶瘦于蜂。
坐來迎拂波光久,
豈是殷勤為蓼叢。
詩詞的中文譯文:
蜻蜓
它有像碧玉一樣的眼睛,薄如云母的翅膀,
比起嬌艷的蝴蝶,比起繁忙的蜜蜂更為瘦小。
它飛來停在水面上迎接陽光的照耀,
并非只是因為對水中的蘆葦叢格外關切。
詩詞的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詞以描述蜻蜓為主題,通過精細入微的描寫展示了蜻蜓的特點和行為。詩人用“碧玉眼睛”來形容蜻蜓的眼睛,用“云母翅”來比喻蜻蜓的翅膀。與蝴蝶和蜜蜂相比,蜻蜓的身形更為纖細輕盈。然后,詩人提到蜻蜓停在水面上迎接陽光,這里的“拂波光”指的就是陽光在水面上的倒影,蜻蜓停在水面上享受光芒的照耀已久。最后一句“豈是殷勤為蓼叢”,表達了蜻蜓停在水面上不是因為對水中的蘆葦叢特別關心,而只是停駐的一種自然行為。
整首詩詞通過簡潔明了的語言,細膩地描繪了蜻蜓的姿態和行為,似乎在點化人們常常因為細小而平凡的事物而忽視它們的美麗和獨特之處。蜻蜓的身姿輕巧,行為自然而不做作,無論是在眼睛還是翅膀上都透露出一種寧靜的美感。通過詩人的描寫,讀者仿佛能夠感受到蜻蜓自然而然的存在和那份與世無爭的美好。詩中的蜻蜓不再只是一種昆蟲,而具有了一種超越形象的精神意義。
這首詩詞簡短而精致,充滿了對自然界細微之美的觀察和贊美。通過蜻蜓這個微小卻充滿生命力的昆蟲形象,表達了作者對自然的敬畏和對生命的思考。同時,這首詩詞也在提醒人們要懂得欣賞身邊的平凡事物,發現它們的美,不要因為它們微小而輕視或忽略。
“坐來迎拂波光久”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qīng tíng
蜻蜓
bì yù yǎn jīng yún mǔ chì, qīng yú fěn dié shòu yú fēng.
碧玉眼睛云母翅,輕于粉蝶瘦于蜂。
zuò lái yíng fú bō guāng jiǔ, qǐ shì yīn qín wèi liǎo cóng.
坐來迎拂波光久,豈是殷勤為蓼叢。
“坐來迎拂波光久”平仄韻腳
平仄:仄平平平平平仄
韻腳:(仄韻) 上聲二十五有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