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來掛竹竿”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持來掛竹竿”全詩
試將明鏡照,何異月中看。
分類: 春游
作者簡介(蘇颋)
蘇颋(670年-727年),字廷碩,京兆武功(今陜西武功)人,唐代政治家、文學家,左仆射蘇瑰之子。蘇颋進士出身,歷任烏程尉、左司御率府胄曹參軍、監察御史、給事中、中書舍人、太常少卿、工部侍郎、中書侍郎,襲爵許國公,后與宋璟一同拜相,擔任同平章事。蘇颋是初盛唐之交時著名文士,與燕國公張說齊名,并稱“燕許大手筆”。他任相四年,以禮部尚書罷相,后出任益州長史。727年(開元十五年),蘇颋病逝,追贈尚書右丞相,賜謚文憲。
《詠死兔》蘇颋 翻譯、賞析和詩意
《詠死兔》(詩詞)
蘭彈死兔子,掛在竹竿上。
明鏡來照看,一樣在月中。
譯文:
蘭色的彈弓死了只兔子,掛在竹竿上。
拿明鏡來照看,和在月光下一樣。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描述了一幅畫面,畫面中有一只兔子被用蘭色的彈弓射死,然后掛在竹竿上。詩人以極其簡潔的語言闡述了這樣一個場景,通過對生死的對比,以及光源的變幻暗示了人生的無常和瞬息萬變。
詩中的兔子和竹竿被描繪得明快而生動,給人以動態感。而使用蘭彈射殺兔子,則彰顯了詩人蘇颋的箭術高超,同時也折射出唐代士人的文人雅士形象。
接下來,詩人使用明鏡進行照看,這里可以理解為詩人對死亡的審視,反思人生的無常。明鏡和月中的比較,暗示了死后的虛無和臆想。明鏡可以照出具體事物,映照出生活中那些美好的瞬間;而月中指的是無限的夜空,象征著人生的無限延續。
整首詩簡短、簡潔、意境深遠。通過對于兔子死亡的描寫,作者傳達了生命的脆弱和短暫,以及人生的無常和變幻。通過對光源的變化的運用,表達了對生命的思考和對生死之間聯系的思考。這首詩展現了唐代詩人獨特的審美情趣,賦予讀者以啟迪和思考。
“持來掛竹竿”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yǒng sǐ tù
詠死兔
tù zi sǐ lán dàn, chí lái guà zhú gān.
兔子死蘭彈,持來掛竹竿。
shì jiāng míng jìng zhào, hé yì yuè zhōng kàn.
試將明鏡照,何異月中看。
“持來掛竹竿”平仄韻腳
平仄:平平仄平平
韻腳:(平韻) 上平十四寒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