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庭山上味何殊”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洞庭山上味何殊”出自唐代貫休的《庭橘》,
詩句共7個字,詩句拼音為:dòng tíng shān shàng wèi hé shū,詩句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洞庭山上味何殊”全詩
《庭橘》
蟻踏金苞四五株,洞庭山上味何殊。
不緣松樹稱君子,肯便甘人喚木奴。
不緣松樹稱君子,肯便甘人喚木奴。
分類:
作者簡介(貫休)

貫休(823~912年),俗姓姜,字德隱,婺州蘭豁(一說為江西進賢縣)人,唐末五代著名畫僧。7歲時投蘭溪和安寺圓貞禪師出家為童侍。貫休記憶力特好,日誦《法華經》1000字,過目不忘。貫休雅好吟詩,常與僧處默隔籬論詩,或吟尋偶對,或彼此唱和,見者無不驚異。貫休受戒以后,詩名日隆,仍至于遠近聞名。乾化二年(915年)終于所居,世壽89。
《庭橘》貫休 翻譯、賞析和詩意
《庭橘》是唐代貫休的一首詩詞。詩詞的中文譯文為:
螞蟻踏著金色的花瓣,有幾株庭院中的橘樹。
在洞庭湖山上品嘗,味道有何不同。
不是因為樹木的品質高貴才稱其為君子,
而是愿意甘心地被人叫做木奴。
這首詩表達了作者對庭院中橘樹的觀察和感受。他看到了螞蟻在金色花瓣上爬行,賦予了庭院中的橘樹生機。同時,他也在洞庭湖山中品嘗著橘子,思考著味道的差異。雖然橘樹沒有被稱為君子,但作者認為它們愿意成為人們喜愛的木奴,甘心接受這個稱呼。
這首詩詞意境寧靜而自然,描寫了一幅庭院中的橘樹景象。通過螞蟻和橘子味道的對比,表達了作者對自然的敬畏和贊美。作者用樸素的 language 和質樸的形象,展現出他對平凡之美的贊美,以及對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向往。這首詩詞展示了唐代詩人貫休深厚的文學修養和對自然的獨到觀察,是一首優美而富有意義的作品。
“洞庭山上味何殊”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tíng jú
庭橘
yǐ tà jīn bāo sì wǔ zhū, dòng tíng shān shàng wèi hé shū.
蟻踏金苞四五株,洞庭山上味何殊。
bù yuán sōng shù chēng jūn zǐ, kěn biàn gān rén huàn mù nú.
不緣松樹稱君子,肯便甘人喚木奴。
“洞庭山上味何殊”平仄韻腳
拼音:dòng tíng shān shàng wèi hé shū
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韻腳:(平韻) 上平七虞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
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韻腳:(平韻) 上平七虞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
“洞庭山上味何殊”的相關詩句
“洞庭山上味何殊”的關聯詩句
網友評論
* “洞庭山上味何殊”的意思和全詩出處介紹,以及全詩翻譯和賞析,“洞庭山上味何殊”出自貫休的 《庭橘》,還提供了該詩句的全詩全文、翻譯、賞析、譯文以及詩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