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抵柴桑陌上塵”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未抵柴桑陌上塵”全詩
都無晉宋之間事,自是羲皇以上人。
千載后,百篇存。
更無一字不清真。
若教王謝諸郎在,未抵柴桑陌上塵。
分類: 鷓鴣天
作者簡介(辛棄疾)

辛棄疾(1140-1207),南宋詞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別號稼軒,漢族,歷城(今山東濟南)人。出生時,中原已為金兵所占。21歲參加抗金義軍,不久歸南宋。歷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東安撫使等職。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論》與《九議》,條陳戰守之策。其詞抒寫力圖恢復國家統一的愛國熱情,傾訴壯志難酬的悲憤,對當時執政者的屈辱求和頗多譴責;也有不少吟詠祖國河山的作品。題材廣闊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詞,風格沉雄豪邁又不乏細膩柔媚之處。由于辛棄疾的抗金主張與當政的主和派政見不合,后被彈劾落職,退隱江西帶湖。
《鷓鴣天(讀淵明詩不能去手,戲作小詞以送之)》辛棄疾 翻譯、賞析和詩意
《鷓鴣天(讀淵明詩不能去手,戲作小詞以送之)》是宋代辛棄疾的一首詩詞。以下是該詩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晚年拋開怨貧的心情,只與雞兒比酒相聚。沒有晉朝和宋朝之間的紛爭,自是屬于古代圣賢以上的人物。千年之后,百篇詩文留存。沒有一句不真切的字句。即使讓王謝等名人在世,也無法與柴桑陌上的塵埃相比。
詩意:
這首詩詞表達了辛棄疾對自己晚年生活的一種豁達和寬慰。他并不怨恨自己的貧窮,而是選擇以簡樸的方式度過晚年,與雞斗酒相聚,享受平凡而寧靜的生活。他認為自己與那些歷史上的偉大人物相媲美,因為他們都追求過高尚的理想和境界。辛棄疾自信地表示,他的詩篇將會在千年之后仍然被人們傳頌,因為他的詩作無一不是真摯感人的。最后,他以一種玩笑的方式表示,即使將王謝等當代的文學名人復活在世,他們也無法超越柴桑陌上的塵埃,即無法超越普通人的塵世煩惱和紛爭。
賞析:
辛棄疾以簡練的語言表達了自己對晚年生活的豁達態度和對詩作的自信。他通過對比貧窮的農夫生活與名門貴族的紛爭,表達了自己對平凡生活的選擇和對塵世功名的超越。他將自己與古代圣賢相提并論,彰顯了自己追求高尚境界的自信心。同時,他又以幽默的方式調侃當時的文人名士,表示即使將他們復活在世,也無法超越塵世的瑣事和煩惱。整首詩詞簡潔明快,情感真摯,展現了辛棄疾豁達樂觀的人生態度和對詩歌創作的自信與決心。
“未抵柴桑陌上塵”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zhè gū tiān dú yuān míng shī bù néng qù shǒu, xì zuò xiǎo cí yǐ sòng zhī
鷓鴣天(讀淵明詩不能去手,戲作小詞以送之)
wǎn suì gōng gēng bù yuàn pín, zhī jī dǒu jiǔ jù bǐ lín.
晚歲躬耕不怨貧,只雞斗酒聚比鄰。
dōu wú jìn sòng zhī jiān shì, zì shì xī huáng yǐ shàng rén.
都無晉宋之間事,自是羲皇以上人。
qiān zǎi hòu, bǎi piān cún.
千載后,百篇存。
gèng wú yī zì bù qīng zhēn.
更無一字不清真。
ruò jiào wáng xiè zhū láng zài, wèi dǐ chái sāng mò shàng chén.
若教王謝諸郎在,未抵柴桑陌上塵。
“未抵柴桑陌上塵”平仄韻腳
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韻腳:(平韻) 上平十一真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