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簪華發戴寒星”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一簪華發戴寒星”全詩
今日重來堤樹老,一簪華發戴寒星。
分類:
作者簡介(汪藻)

汪藻(1079~1154)北宋末、南宋初文學家。字彥章,號浮溪,又號龍溪,饒州德興(今屬江西)人。汪谷之子。先世籍貫婺源,后移居饒州德興(今屬江西)。早年曾向徐俯、韓駒學詩,入太學,喜讀《春秋左氏傳》及《西漢書》。崇寧二年(1103)進士,任婺州(今浙江金華)觀察推官、宣州(今屬安徽)教授、著作佐郎、宣州(今屬安徽)通判等職。徽宗親制“居臣慶會閣詩”,下令群臣獻詩,汪藻一人獨領風騷,與胡伸俱有文名,時稱“江左二寶”。素與王黼不和,提點江州太平觀,終黼之世均不得用。欽宗即位,召為屯田員外郎,再遷太常少卿、起居舍人。紹興元年(1131),除龍圖閣直學士,知湖(今屬浙江),后知撫(今屬江西)、徽(今安徽歙縣)、泉(今屬福建)、宣等州。紹興十三年(1143)罷職居永州(今屬湖南),官至顯謨閣大學士、左大中大夫,封新安郡侯,卒贈端明殿學士。為官清廉,“通顯三十年,無屋廬以居。”《全宋詞》錄其詞4首。
《宿酂侯鎮》汪藻 翻譯、賞析和詩意
《宿酂侯鎮》是一首宋代的詩詞,作者是汪藻。以下是這首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當時踏月此長亭,
鬢似河堤柳色青。
今日重來堤樹老,
一簪華發戴寒星。
詩意:
這首詩詞描繪了作者在酂侯鎮過夜的情景。詩中表達了作者對時光流轉和歲月變遷的思考,并通過對自身的描寫,表達了對歲月流逝的感嘆和對自己年老的感覺。
賞析:
這首詩詞通過對長亭、河堤、堤樹等景物的描繪,將作者當時踏月而行的情景展現出來。詩的開篇"當時踏月此長亭",通過描繪夜晚的長亭和月光交相輝映,給人一種寧靜而美好的感覺。接著,作者用"鬢似河堤柳色青"來形容自己的鬢發,將自己與青翠的河堤柳樹相比,表達出自己當時的風采和年輕貌美。
然而,接下來的兩句"今日重來堤樹老,一簪華發戴寒星"則傳達了作者與當下的對比。"今日重來"表明了作者再次來到這里的意思,而"堤樹老"則表達了時光流轉,景物變舊的情況。作者將自己的"華發"比作"寒星",把自己的頭發比喻成寒冷的星星,表達出自己的年紀已經不再年輕,感嘆時光的不可逆轉。
整首詩詞通過對自然景物和自身的描寫,將時光的流轉和個人的年老相結合,表達了對光陰易逝、歲月不饒人的感慨。同時,詩中也透露出對過去美好時光的懷念和對自身衰老的接受。這種表達方式給人以深思和感慨,體現了宋代詩人獨特的情感表達方式。
“一簪華發戴寒星”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sù cuó hóu zhèn
宿酂侯鎮
dāng shí tà yuè cǐ cháng tíng, bìn shì hé dī liǔ sè qīng.
當時踏月此長亭,鬢似河堤柳色青。
jīn rì chóng lái dī shù lǎo, yī zān huá fà dài hán xīng.
今日重來堤樹老,一簪華發戴寒星。
“一簪華發戴寒星”平仄韻腳
平仄:平平平仄仄平平
韻腳:(平韻) 下平九青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