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在已如焚”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書在已如焚”全詩
校存知必毀,書在已如焚。
自是清流禍,非干比黨分。
歸歟雖幸矣,恨未效朱云。
分類:
《五言》杭學士人 翻譯、賞析和詩意
《五言》
鄭五不去國,
金陵深懼君。
校存知必毀,
書在已如焚。
自是清流禍,
非干比黨分。
歸歟雖幸矣,
恨未效朱云。
中文譯文:
鄭五不離開故國,
金陵深為君擔憂。
考試成績保留下來卻注定會被毀滅,
書本就像已經焚毀一樣。
這是純潔者的不幸,
與權勢派系的斗爭無關。
回到家園雖然是幸運的,
但我懊悔未能效仿朱云。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詞描繪了一個名叫鄭五的人的遭遇和內心矛盾。鄭五不愿離開自己的故國,但他在金陵(指南京)深感擔憂。詩人通過描寫鄭五的命運,抒發了自己對清流士人的困境和內心的痛楚。
鄭五是一個清流士人,他堅守自己的理想和信念,不愿意隨波逐流,離開自己的故土。然而,金陵的環境對他來說卻是危險的,他感到深深的憂慮。這里的金陵可以理解為世俗權力的象征,而鄭五代表了純正的文人。
詩中提到的"校存知必毀"意味著他的考試成績被保留下來,但注定會被毀滅。這可能暗示著鄭五的才華和能力無法在權力體系中得到認可和發展。"書在已如焚"表達了他的書籍被燒毀的悲憤之情,這也可以理解為他的思想和理念受到排斥和壓制。
詩的后半部分表達了詩人對清流士人命運的思考。清流士人往往在權力斗爭中遭遇不幸,這是因為他們堅持自己的原則,不愿與權勢派系妥協。詩中提到的"非干比黨分"意味著他們與政治派系沒有關聯,他們受到了清流士人的禍害。
最后兩句表達了鄭五對于回歸故鄉的幸運與懊悔。雖然回到家園是一種幸運,但他仍然懊悔自己未能像朱云(即朱熹,北宋時期著名文學家)那樣取得更大的成就。這種懊悔暗示了詩人對自己的不滿和對理想境遇的思考。
這首詩詞通過鄭五的遭遇,抒發了詩人對清流士人命運的憂慮和對自身處境的反思。它揭示了權力與理想的沖突,表達了清流士人在權謀之中的孤獨與無奈,同時也彰顯了詩人對于追求理想的堅守和對未來的期許。
“書在已如焚”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wǔ yán
五言
zhèng wǔ bù qù guó, jīn líng shēn jù jūn.
鄭五不去國,金陵深懼君。
xiào cún zhī bì huǐ, shū zài yǐ rú fén.
校存知必毀,書在已如焚。
zì shì qīng liú huò, fēi gàn bǐ dǎng fēn.
自是清流禍,非干比黨分。
guī yú suī xìng yǐ, hèn wèi xiào zhū yún.
歸歟雖幸矣,恨未效朱云。
“書在已如焚”平仄韻腳
平仄:平仄仄平平
韻腳:(平韻) 上平十二文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