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友人(一作汝南逢董校書,又作別董校書)》 戴叔倫
如何百年內,不見一人閑。
對酒惜馀景,問程愁亂山。
秋風萬里道,又出穆陵關。
作者簡介(戴叔倫)

戴叔倫(732—789),唐代詩人,字幼公(一作次公),潤州金壇(今屬江蘇)人。年輕時師事蕭穎士。曾任新城令、東陽令、撫州刺史、容管經略使。晚年上表自請為道士。其詩多表現隱逸生活和閑適情調,但《女耕田行》、《屯田詞》等篇也反映了人民生活的艱苦。論詩主張“詩家之景,如藍田日暖,良玉生煙,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其詩體裁皆有所涉獵。
《別友人(一作汝南逢董校書,又作別董校書)》戴叔倫 翻譯、賞析和詩意
《別友人(一作汝南逢董校書,又作別董校書)》是唐代戴叔倫創作的一首詩詞。以下是對該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擾擾倦行役,
相逢陳蔡間。
如何百年內,
不見一人閑。
對酒惜馀景,
問程愁亂山。
秋風萬里道,
又出穆陵關。
詩意:
這首詩詞描繪了戴叔倫與友人的離別場景。詩人在疲倦的旅途中與友人相遇于陳蔡之間,然而他們惋惜地發現,這百年間竟然沒有一個人能夠閑暇無事。在對酒時,詩人懷念逝去的美景,詢問友人的旅途,心生憂愁,山川的景色也變得混亂。秋風吹過漫長的道路,他們再次離開了穆陵關。
賞析:
這首詩詞以離別為主題,展現了旅途中友人相逢的情景。詩人通過描繪旅途的勞累和不易,以及對友人的思念和離別的不舍,表達了對人生短暫有限的感慨和對時光流逝的思考。
詩中的"如何百年內,不見一人閑"表達了詩人對百年間沒有一個人能夠閑暇自在的感嘆和思考,反映了唐代社會的繁忙和人們生活的忙碌。對酒惜馀景,詩人在美景中對友人的旅途和自身的處境產生了思索,表達了對人生的悲涼和對時光流逝的憂傷。
詩中的秋風、穆陵關象征著旅途的漫長和離別的必然。秋風萬里道,描繪了詩人們長途旅行的辛苦和孤寂。穆陵關是唐代東南的邊關,離別的場景更加凄涼。
整首詩詞以簡潔明快的語言描繪了旅途中的離別和思念之情,通過景物描寫和情感抒發,展示了唐代士人的情懷和對人生的深思。
《別友人(一作汝南逢董校書,又作別董校書)》戴叔倫 拼音讀音參考
bié yǒu rén yī zuò rǔ nán féng dǒng jiào shū, yòu zuò bié dǒng jiào shū
別友人(一作汝南逢董校書,又作別董校書)
rǎo rǎo juàn xíng yì, xiāng féng chén cài jiān.
擾擾倦行役,相逢陳蔡間。
rú hé bǎi nián nèi, bú jiàn yī rén xián.
如何百年內,不見一人閑。
duì jiǔ xī yú jǐng, wèn chéng chóu luàn shān.
對酒惜馀景,問程愁亂山。
qiū fēng wàn lǐ dào, yòu chū mù líng guān.
秋風萬里道,又出穆陵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