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d id="aya4y"><option id="aya4y"></option></td>
  • <td id="aya4y"></td>
    <xmp id="aya4y">
    <noscript id="aya4y"></noscript>
  • 《過三閭廟》 戴叔倫

    沅湘流不盡,屈子怨何深。
    日暮秋風起,蕭蕭楓樹林。
    分類: 詠史懷古題詩

    作者簡介(戴叔倫)

    戴叔倫頭像

    戴叔倫(732—789),唐代詩人,字幼公(一作次公),潤州金壇(今屬江蘇)人。年輕時師事蕭穎士。曾任新城令、東陽令、撫州刺史、容管經略使。晚年上表自請為道士。其詩多表現隱逸生活和閑適情調,但《女耕田行》、《屯田詞》等篇也反映了人民生活的艱苦。論詩主張“詩家之景,如藍田日暖,良玉生煙,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其詩體裁皆有所涉獵。

    過三閭廟翻譯及注釋

    翻譯
    沅江湘江長流不盡,屈原悲憤似水深沉。
    暮色茫茫,秋風驟起江面,吹進楓林,聽的滿耳蕭蕭。

    注釋
    ⑴三閭(lǘ)廟:即屈原廟,因屈原曾任三閭大夫而得名,在今湖南汨羅縣境。
    ⑵沅(yuán)湘:指沅江和湘江,沅江、湘江是湖南的兩條主要河流。
    ⑶屈子怨何深:此處用比喻,屈子指屈原,句意屈原的怨恨好似沅(yuán)江湘江深沉的河水一樣。何深:多么地深。
    ⑷“日暮”二句:此處化用屈原的《九歌》《招魂》中的詩句:“裊裊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湛湛江水兮上有楓,目極千里兮傷春心。魂兮歸來哀江南!”秋煙:一作“秋風”。蕭蕭:風吹樹木發出的響聲。

    過三閭廟鑒賞一

      這是作者游屈原廟的題詩。此詩題一作《過三閭廟》,是詩人大歷(766-779)中在湖南做官期間路過三閭廟時所作。偉大詩人屈原畢生忠貞正直。滿腔憂國憂民之心,一身匡時濟世之才,卻因奸邪讒毀不得進用,最終流放江潭,遺恨波濤。他的峻潔的人格和不幸遭遇,引起了后人無限的景仰與同情。在漢代,賈誼、司馬遷過汨羅江就曾駐揖憑吊,灑一掬英雄淚。賈誼留下了著名的《吊屈原賦》。而司馬遷則在他那“無韻之《離騷》”(《史記》)里寫了一篇滿含悲憤的《屈原列傳》。時隔千載,詩人戴叔倫也感受到了與賈誼、司馬遷同樣的情懷:“昔人從逝水,有客吊秋風。何意千年隔,論心一日同!”(《湘中懷古》)大歷年間,奸臣元載當道,嫉賢妒能,排斥異己。在這種時代背景下,詩人來往于沅湘之上面對秋風蕭瑟之景,不由他不動懷古吊屈的幽情。屈原“忠而見疑,信而被謗”(《史記·屈原列傳》),作者謁廟,感慨頗深,《題三閭大夫廟》就是作者情動于中而形于言、即景成章的。

      詩的前二句對屈原的不幸遭遇表示深切的同情。“沅湘流不盡”發語高亢。如天外奇石陡然而落,緊接著次句“屈子怨何深”又如古鐘震鳴,沉重而渾厚,兩句一開一闔,頓時給讀者心靈以強烈的震撼。從字面上看,“沅湘”一句是說江水長流,無窮無盡,意思當句自足。但實際上“流”這里是雙關,既指水同時也逗出下句的“怨”,意謂屈子的哀愁是何等深重,沅湘兩江之水千百年來汩汩流去,也流淌不盡、沖刷不盡。這樣一來,屈原的悲劇就被賦予了一種超時空的永恒意義。詩人那不被理解、信任的悲哀,遭讒見謫的憤慨和不得施展抱負的不平,仿佛都化作一股怨氣彌漫在天地間,沉積在流水中,浪淘不盡.作者在這里以大膽的想象伴隨飽含感情的筆調,表現了屈原的哀怨的深重,言外洋溢著無限悲慨。“沅湘流不盡,屈子怨何深”,以沅水湘水流了千年也流不盡,來比喻屈原的幽怨之深,構思妙絕。屈原與楚王同宗,想到祖宗創業艱難,好不容易建立起強大的楚國,可是子孫昏庸無能,不能守業,賢能疏遠,奸佞當權,自己空有一套正確的治國主張卻不被采納,反而遭到打擊迫害,屢貶荒地。眼看世道,是非不分,黑白顛倒,朝政日非,國勢岌岌可危,人民的災難越來越深重,屈原奮而自沉汨羅江,他生而有怨,死亦有怨,這樣的怨,沒有個盡頭。這二句是抒情。

      后二句寫景:“日暮秋風起,蕭蕭楓樹林。”秋風蕭瑟,景象凄涼,一片慘淡氣氛,詩人融情入景,使讀者不禁慨然以思,含蓄蘊藉地表達了一種感慨不已、哀思無限的憑吊懷念之情。這兩句暗用《楚辭·招魂》語:“湛湛江水兮上有楓,目極千里兮傷春心,魂兮歸來哀江南。”但化用得非常巧妙,使人全然不覺。詩的后兩句輕輕宕開,既不詠屈原的事,也不寫屈原廟,卻由虛轉實,描繪了一幅秋景:“日暮秋風起,蕭蕭楓樹林”。這并不是閑筆,它讓讀者想到屈原筆下的秋風和楓樹,“嫋嫋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九歌·湘夫人》)。“湛湛江水兮上有楓”(《招魂》)。這是屈原曾經行吟的地方。朱熹說“(楓)玉霜后葉丹可愛,故騷人多稱之”(《楚辭集注》)。此刻騷人已去,只有他曾歌詠的楓還在,當黃昏的秋風吹起時,如火的紅楓婆娑搖曳,蕭蕭絮響,像在訴說千古悲劇。

      這首詩比興手法相當高明。前二句以江水之流不盡來比喻人之怨無窮,堪稱妙絕。后二句蕭瑟秋景的描寫,又從《招魂》“湛湛江水”兩句生發而來,景物依稀,氣氛愁慘,更增凄惋,使人不勝惆悵,吊古之意極深,為人傳誦。

    過三閭廟鑒賞三

      司馬遷論屈原時說:“屈平正道直行,竭忠盡智,以事其君,讒人間之,可謂窮矣。信而見疑,忠而被謗,能無怨乎?”(《史記·屈原列傳》)詩人圍繞一個“怨”字,以明朗而又含蓄的詩句,抒發對屈原其人其事的感懷。

      沅、湘是屈原詩篇中常常詠嘆的兩條江流。《懷沙》中說:“浩浩沅湘,分流汩兮。修路幽蔽,道遠忽兮。”《湘君》中又說:“令沅湘兮無波,使江水兮安流。”詩以沅湘開篇,既是即景起興,同時也是比喻:沅水湘江,江流有如屈子千年不盡的怨恨。騷人幽怨,好似沅湘深沉的流水。前一句之“不盡”,寫怨之綿長,后一句之“何深”,表怨之深重。兩句都從“怨”字落筆,形象明朗而包孕深廣,錯綜成文而回環婉曲。李瑛《詩法易簡錄》認為:“詠古人必能寫出古人之神,方不負題。此詩首二句懸空落筆,直將屈子一生忠憤寫得至今猶在,發端之妙,已稱絕調。”是說得頗有見地的。

      然而,屈子為什么怨,怨什么,詩人自己的感情和態度又怎樣,詩中并沒有和盤托出,而只是描繪了一幅特定的形象的圖景,引導讀者去思索。江上秋風,楓林搖落,時歷千載而三閭廟旁的景色依然如昔,可是,屈子沉江之后,已經無處可以呼喚他的冤魂歸來。“裊裊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湛湛江水兮上有楓,目極千里兮傷春心。魂兮歸來哀江南!”這是屈原的《九歌》和《招魂》中的名句,詩人撫今追昔,觸景生情,借來化用為詩的結句:“日暮秋風起,蕭蕭楓樹林”。季節是“秋風起”的深秋,時間是“日暮”,景色是“楓樹林”,再加上“蕭蕭”這一象聲疊詞的運用,更覺幽怨不盡,情傷無限。這種寫法,稱為“以景結情”或“以景截情”,畫面明朗而引人思索,詩意雋永而不晦澀難解,深遠的情思含蘊在規定的景色描繪里,使人覺得景物如在目前而余味曲包。試想,前面已經點明了“怨”,此處如果仍以直白出之,而不是將明朗和含蓄結合起來,做到空際傳神,讓人于言外得之,那將會非常索然寡味。此詩結句,歷來得到詩評家的贊譽。《詩法易簡錄》又贊道:“三、四句但寫眼前之景,不復加以品評,格力尤高。凡詠古以寫景結,須與其人相肖,方有神致,否則流于寬泛矣。”鐘惺《唐詩歸》則說:“此詩豈盡三閭,如此一結,便不可測。”施補華《峴傭說詩》評道:“并不用意,而言外自有一種悲涼感慨之氣,五絕中此格最高。”無不肯定其意余象外、含蓄悠永之妙。

      詩歌,是形象的藝術,也是最富于暗示性和啟示力的藝術。明朗而不含蓄,明朗就成了一眼見底的淺水沙灘;含蓄而不明朗,含蓄就成了令人不知所云的有字天書。戴叔倫的《過三閭廟》兼得二者之長,明朗處情景接人,含蓄處又喚起讀者的想象鼓翼而飛。

    過三閭廟創作背景

      三閭廟,是奉祀春秋時楚國三閭大夫屈原的廟宇,根據《清一統志》記載,廟在長沙府湘陰縣北六十里(今汨羅縣境)。詩人經過此地后,睹物思人,于是寫下了這首憑吊詩。

    《過三閭廟》戴叔倫 拼音讀音參考

    guò sān lǘ miào
    過三閭廟

    yuán xiāng liú bù jìn, qū zǐ yuàn hé shēn.
    沅湘流不盡,屈子怨何深。
    rì mù qiū fēng qǐ, xiāo xiāo fēng shù lín.
    日暮秋風起,蕭蕭楓樹林。

    網友評論

    更多詩詞分類

    * 《過三閭廟》專題為您介紹過三閭廟古詩,過三閭廟戴叔倫的古詩全文、翻譯備注、注釋釋文、拼音讀音、品鑒賞析、古詩詩意以及網友評論信息。
  • <td id="aya4y"><option id="aya4y"></option></td>
  • <td id="aya4y"></td>
    <xmp id="aya4y">
    <noscript id="aya4y"></noscript>
  • 蜜桃麻豆www久久国产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