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五七言詩的讀音 三五七言詩的意思
三五七言詩 三五七言詩,詩體的一種指一首中雜用三﹑五﹑七言為句。始創于唐李白《三五七言》詩:“秋風清,秋月明。落葉聚還散,寒鴉棲復驚。相思相見知何日,此時此夜難為情。”此詩曾被當代作家金庸寫進《神雕俠侶》,在小說的結尾,楊過和小龍女離開后,暗戀楊過的郭襄吟罷此詩,全書終。楊齊賢題解:“古無此體,自太白始。”趙翼的《陔余叢考》卷二十三云:“三五七言詩起于李太白:‘秋風清,秋月明。……’此其濫觴也。劉長卿《送陸澧》詩云:‘新安路,人來去。早潮復晚潮,明日知何處?潮水無情亦解歸,自憐長在新安住。’宋寇萊公《江南春》詩云:‘波渺渺,柳依依。孤林芳草遠,斜日沓花飛。江南春盡離腸斷,蘋滿汀洲人未歸。’……”指出了它和“江南春”詞牌的淵源關系。南宋鄧深曾依此調式填寫詞作,名為“秋風清”。清人還把李白這首詩當作是一首創調詞而收入《欽定詞譜》,云:“本三五七言詩,后人采入詞中。”
- 三
- 五
- 七
- 言
- 詩
“三五七言詩”的讀音
- 拼音讀音:
- [sān wǔ qī yán shī]
- 漢字注音:
- ㄙㄢ ㄨˇ ㄑㄧ ㄧㄢˊ ㄕ
- 簡繁字形:
- 三五七言詩
- 是否常用:
- 否
“三五七言詩”的意思
基本解釋
基本解釋
詩體的一種。一首中雜用三、五、七言為句。始創于唐·李白《三五七言》詩:“秋風清,秋月明。落葉聚還散,寒鴉棲復驚。相思相見知何日,此時此夜難為情。”
網絡解釋
三五七言詩
三五七言詩,詩體的一種指一首中雜用三﹑五﹑七言為句。始創于唐李白《三五七言》詩:“秋風清,秋月明。落葉聚還散,寒鴉棲復驚。相思相見知何日,此時此夜難為情。”此詩曾被當代作家金庸寫進《神雕俠侶》,在小說的結尾,楊過和小龍女離開后,暗戀楊過的郭襄吟罷此詩,全書終。楊齊賢題解:“古無此體,自太白始。”趙翼的《陔余叢考》卷二十三云:“三五七言詩起于李太白:‘秋風清,秋月明。……’此其濫觴也。劉長卿《送陸澧》詩云:‘新安路,人來去。早潮復晚潮,明日知何處?潮水無情亦解歸,自憐長在新安住。’宋寇萊公《江南春》詩云:‘波渺渺,柳依依。孤林芳草遠,斜日沓花飛。江南春盡離腸斷,蘋滿汀洲人未歸。’……”指出了它和“江南春”詞牌的淵源關系。南宋鄧深曾依此調式填寫詞作,名為“秋風清”。清人還把李白這首詩當作是一首創調詞而收入《欽定詞譜》,云:“本三五七言詩,后人采入詞中。”
“三五七言詩”的單字解釋
【三】:1.二加一后所得的數目。見〖數字〗。2.表示多數或多次:三思。三緘其口。3.姓。
【五】:1.四加一后所得的數目。見〖數字〗。2.姓。3.我國民族音樂音階上的一級,樂譜上用作記音符號。相當于簡譜的“6”。見〖工尺〗。
【七】:1.六加一后所得的數目。見〖數字〗。2.舊時人死后每隔七天祭奠一次,直到第四十九天為止,共分七個“七”。3.姓。
【言】:1.話:言語。語言。格言。諾言。發言。有言在先。言外之意。2.說:言之有理。暢所欲言。知無不言,言無不盡。3.漢語的一個字叫一言:五言詩。萬言書。全書近二十萬言。4.姓。
【詩】:1.文學體裁的一種,通過有節奏、韻律的語言集中地反映生活、抒發情感。2.(Shī)姓。
“三五七言詩”的相關詞語
* 三五七言詩的讀音是:sān wǔ qī yán shī,三五七言詩的意思:三五七言詩 三五七言詩,詩體的一種指一首中雜用三﹑五﹑七言為句。始創于唐李白《三五七言》詩:“秋風清,秋月明。落葉聚還散,寒鴉棲復驚。相思相見知何日,此時此夜難為情。”此詩曾被當代作家金庸寫進《神雕俠侶》,在小說的結尾,楊過和小龍女離開后,暗戀楊過的郭襄吟罷此詩,全書終。楊齊賢題解:“古無此體,自太白始。”趙翼的《陔余叢考》卷二十三云:“三五七言詩起于李太白:‘秋風清,秋月明。……’此其濫觴也。劉長卿《送陸澧》詩云:‘新安路,人來去。早潮復晚潮,明日知何處?潮水無情亦解歸,自憐長在新安住。’宋寇萊公《江南春》詩云:‘波渺渺,柳依依。孤林芳草遠,斜日沓花飛。江南春盡離腸斷,蘋滿汀洲人未歸。’……”指出了它和“江南春”詞牌的淵源關系。南宋鄧深曾依此調式填寫詞作,名為“秋風清”。清人還把李白這首詩當作是一首創調詞而收入《欽定詞譜》,云:“本三五七言詩,后人采入詞中。”
基本解釋
詩體的一種。一首中雜用三、五、七言為句。始創于唐·李白《三五七言》詩:“秋風清,秋月明。落葉聚還散,寒鴉棲復驚。相思相見知何日,此時此夜難為情。”三五七言詩
三五七言詩,詩體的一種指一首中雜用三﹑五﹑七言為句。始創于唐李白《三五七言》詩:“秋風清,秋月明。落葉聚還散,寒鴉棲復驚。相思相見知何日,此時此夜難為情。”此詩曾被當代作家金庸寫進《神雕俠侶》,在小說的結尾,楊過和小龍女離開后,暗戀楊過的郭襄吟罷此詩,全書終。楊齊賢題解:“古無此體,自太白始。”趙翼的《陔余叢考》卷二十三云:“三五七言詩起于李太白:‘秋風清,秋月明。……’此其濫觴也。劉長卿《送陸澧》詩云:‘新安路,人來去。早潮復晚潮,明日知何處?潮水無情亦解歸,自憐長在新安住。’宋寇萊公《江南春》詩云:‘波渺渺,柳依依。孤林芳草遠,斜日沓花飛。江南春盡離腸斷,蘋滿汀洲人未歸。’……”指出了它和“江南春”詞牌的淵源關系。南宋鄧深曾依此調式填寫詞作,名為“秋風清”。清人還把李白這首詩當作是一首創調詞而收入《欽定詞譜》,云:“本三五七言詩,后人采入詞中。”【三】:1.二加一后所得的數目。見〖數字〗。2.表示多數或多次:三思。三緘其口。3.姓。
【五】:1.四加一后所得的數目。見〖數字〗。2.姓。3.我國民族音樂音階上的一級,樂譜上用作記音符號。相當于簡譜的“6”。見〖工尺〗。
【七】:1.六加一后所得的數目。見〖數字〗。2.舊時人死后每隔七天祭奠一次,直到第四十九天為止,共分七個“七”。3.姓。
【言】:1.話:言語。語言。格言。諾言。發言。有言在先。言外之意。2.說:言之有理。暢所欲言。知無不言,言無不盡。3.漢語的一個字叫一言:五言詩。萬言書。全書近二十萬言。4.姓。
【詩】:1.文學體裁的一種,通過有節奏、韻律的語言集中地反映生活、抒發情感。2.(Shī)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