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歷山大帝國的讀音 亞歷山大帝國的意思
辭典解釋亞歷山大帝國 yà lì shān dà dì guó 國名。由亞歷山大大帝統治,領土包括希臘本土原來的波斯帝國,東至印度河西岸。疆界廣大,文化差異又深。在亞歷山大大帝去世后分裂為托勒密、塞流卡斯、安提哥內等三國。
- 亞
- 歷
- 山
- 大
- 帝
- 國
“亞歷山大帝國”的讀音
- 拼音讀音:
- [yà lì shān dà dì guó]
- 漢字注音:
- ㄧㄚˋ ㄌㄧˋ ㄕㄢ ㄉㄚˋ ㄉㄧˋ ㄍㄨㄛˊ
- 簡繁字形:
- 亞歷山大帝國
- 是否常用:
- 否
“亞歷山大帝國”的意思
基本解釋
辭典解釋
亞歷山大帝國 yà lì shān dà dì guó ㄧㄚˋ ㄌㄧˋ ㄕㄢ ㄉㄚˋ ㄉㄧˋ ㄍㄨㄛˊ 國名。由亞歷山大大帝統治,領土包括希臘本土原來的波斯帝國,東至印度河西岸。疆界廣大,文化差異又深。在亞歷山大大帝去世后分裂為托勒密、塞流卡斯、安提哥內等三國。
網絡解釋
“亞歷山大帝國”的單字解釋
【亞】:[yā]1.物體的分歧部分。明?張自烈《正字通?二部》:“亞,趙古則曰:‘物之岐者曰亞。’俗作丫、椏。”2.象聲詞。《漢書·東方朔傳》:“伊優亞者,辭未定也。”伊優亞,猶吚唔呀,小兒學語聲。3.助詞。猶阿,多用在親屬稱呼前,無義。宋?無名氏《張協狀元》戲文第五出:“亞哥,亞哥,狗膽梳千萬買歸,頭鬚千萬買歸。”[yà]1.“亞”的繁體字。2.次於。《國語?吳語》:“乃退就幕而會,吳公先歃,晉侯亞之。”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識鑒》:“諸葛道明初過江左,自名道明,名亞王、庾之下。”3.輸、低、較差:“他的歌唱技巧不亞於你。”4.相同、相等。《後漢書?卷四十?班彪傳上》:“節慕原、嘗,名亞春、陵。”《南史?卷七十二?顏協傳》:“時吳郡顧協亦在蕃邸,與協同名,才學相亞,府中稱為二協。”5.掩。宋?蔡伸《如夢令?人靜重門深亞詞》:“人靜重門深亞,朱閣畫簾高掛。”《董西廂?卷一》:“幾間寮舍,半亞朱扉。”6.次一等的、第二的:“亞軍”、“亞熱帶”、“亞聖”。7.亞洲的簡稱:“歐亞大陸”、“亞太影展”。8.姊妹丈夫的互稱。同“婭”。《詩經?小雅?節南山》:“瑣瑣姻亞,則無膴仕。”毛亨?傳:“兩婿相謂曰亞。”
【歷】:1.經過:“歷劫”、“歷險”、“歷盡滄桑”。2.踰越。《呂氏春秋?孟冬紀?安死》:“徑庭歷級,非禮也。”明?徐弘祖《徐霞客遊記?卷一上?遊雁宕山日記》:“一步一喘,數里,始歷高巔。”3.過去、已經過的:“歷代”、“歷屆”、“歷史”、“歷年”。《文選?沈約?宋書謝靈運傳論》:“至於先士茂製,諷高歷賞。”4.分明的、清晰的:“歷歷在目”、“往事歷歷”。唐?崔顥《黃鶴樓詩》:“晴川歷歷漢陽樹,春草萋萋鸚鵡洲。”5.過去的經驗:“學歷”、“資歷”、“履歷”。6.遍、盡。《周禮?夏官?量人》:“凡宰祭與鬱人受斝,歷而皆飲之。”唐?李商隱《詠史詩》:“歷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破由奢。”
【山】:1.地面上由土石構成的高聳的部分:高山。山頂。2.像山的東西:冰山。3.蠶蔟:蠶上山了。4.山墻:房山。
【大】:[dà]1.指面積、體積、容量、數量、強度、力量超過一般或超過所比較的對象,與“小”相對:大廳。大政。大氣候。夜郎自大。大腹便便。2.指大小的對比:這間房有那間兩個大。3.規模廣,程度深,性質重要:大局。大眾。4.用于“不”后,表示程度淺或次數少:不大高興。5.年長,排行第一:老大。6.敬辭:大作。大名。大手筆。7.時間更遠:大前年。8.〔大夫〕古代官職,位于“卿”之下,“士”之上。9.超過事物一半,不很詳細,不很準確:大概。大凡。[dài]1.〔大夫〕醫生(“夫”讀輕聲)。2.〔大王〕戲曲、舊小說中對強盜首領的稱呼(“王”讀輕聲)。[tài]1.古同“太”。2.古同“泰”。
【帝】:1.宗教徒或神話中稱宇宙的創造者和主宰者:上帝。天帝。玉皇大帝。2.君主;皇帝:稱帝。三皇五帝。3.指帝國主義:反帝斗爭。4.姓。
【國】:同“國”。
“亞歷山大帝國”的相關詞語
* 亞歷山大帝國的讀音是:yà lì shān dà dì guó,亞歷山大帝國的意思:辭典解釋亞歷山大帝國 yà lì shān dà dì guó 國名。由亞歷山大大帝統治,領土包括希臘本土原來的波斯帝國,東至印度河西岸。疆界廣大,文化差異又深。在亞歷山大大帝去世后分裂為托勒密、塞流卡斯、安提哥內等三國。
辭典解釋
亞歷山大帝國 yà lì shān dà dì guó ㄧㄚˋ ㄌㄧˋ ㄕㄢ ㄉㄚˋ ㄉㄧˋ ㄍㄨㄛˊ國名。由亞歷山大大帝統治,領土包括希臘本土原來的波斯帝國,東至印度河西岸。疆界廣大,文化差異又深。在亞歷山大大帝去世后分裂為托勒密、塞流卡斯、安提哥內等三國。
【亞】:[yā]1.物體的分歧部分。明?張自烈《正字通?二部》:“亞,趙古則曰:‘物之岐者曰亞。’俗作丫、椏。”2.象聲詞。《漢書·東方朔傳》:“伊優亞者,辭未定也。”伊優亞,猶吚唔呀,小兒學語聲。3.助詞。猶阿,多用在親屬稱呼前,無義。宋?無名氏《張協狀元》戲文第五出:“亞哥,亞哥,狗膽梳千萬買歸,頭鬚千萬買歸。”[yà]1.“亞”的繁體字。2.次於。《國語?吳語》:“乃退就幕而會,吳公先歃,晉侯亞之。”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識鑒》:“諸葛道明初過江左,自名道明,名亞王、庾之下。”3.輸、低、較差:“他的歌唱技巧不亞於你。”4.相同、相等。《後漢書?卷四十?班彪傳上》:“節慕原、嘗,名亞春、陵。”《南史?卷七十二?顏協傳》:“時吳郡顧協亦在蕃邸,與協同名,才學相亞,府中稱為二協。”5.掩。宋?蔡伸《如夢令?人靜重門深亞詞》:“人靜重門深亞,朱閣畫簾高掛。”《董西廂?卷一》:“幾間寮舍,半亞朱扉。”6.次一等的、第二的:“亞軍”、“亞熱帶”、“亞聖”。7.亞洲的簡稱:“歐亞大陸”、“亞太影展”。8.姊妹丈夫的互稱。同“婭”。《詩經?小雅?節南山》:“瑣瑣姻亞,則無膴仕。”毛亨?傳:“兩婿相謂曰亞。”
【歷】:1.經過:“歷劫”、“歷險”、“歷盡滄桑”。2.踰越。《呂氏春秋?孟冬紀?安死》:“徑庭歷級,非禮也。”明?徐弘祖《徐霞客遊記?卷一上?遊雁宕山日記》:“一步一喘,數里,始歷高巔。”3.過去、已經過的:“歷代”、“歷屆”、“歷史”、“歷年”。《文選?沈約?宋書謝靈運傳論》:“至於先士茂製,諷高歷賞。”4.分明的、清晰的:“歷歷在目”、“往事歷歷”。唐?崔顥《黃鶴樓詩》:“晴川歷歷漢陽樹,春草萋萋鸚鵡洲。”5.過去的經驗:“學歷”、“資歷”、“履歷”。6.遍、盡。《周禮?夏官?量人》:“凡宰祭與鬱人受斝,歷而皆飲之。”唐?李商隱《詠史詩》:“歷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破由奢。”
【山】:1.地面上由土石構成的高聳的部分:高山。山頂。2.像山的東西:冰山。3.蠶蔟:蠶上山了。4.山墻:房山。
【大】:[dà]1.指面積、體積、容量、數量、強度、力量超過一般或超過所比較的對象,與“小”相對:大廳。大政。大氣候。夜郎自大。大腹便便。2.指大小的對比:這間房有那間兩個大。3.規模廣,程度深,性質重要:大局。大眾。4.用于“不”后,表示程度淺或次數少:不大高興。5.年長,排行第一:老大。6.敬辭:大作。大名。大手筆。7.時間更遠:大前年。8.〔大夫〕古代官職,位于“卿”之下,“士”之上。9.超過事物一半,不很詳細,不很準確:大概。大凡。[dài]1.〔大夫〕醫生(“夫”讀輕聲)。2.〔大王〕戲曲、舊小說中對強盜首領的稱呼(“王”讀輕聲)。[tài]1.古同“太”。2.古同“泰”。
【帝】:1.宗教徒或神話中稱宇宙的創造者和主宰者:上帝。天帝。玉皇大帝。2.君主;皇帝:稱帝。三皇五帝。3.指帝國主義:反帝斗爭。4.姓。
【國】:同“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