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夷叔齊的讀音 伯夷叔齊的意思
伯夷叔齊 伯夷、叔齊是商末孤竹君的兩個兒子。相傳其父遺命要立季子叔齊為繼承人。孤竹君死后,叔齊讓位給伯夷,伯夷不受,叔齊也不愿繼位,先后都逃往周國。周武王伐紂,二人扣馬諫阻。武王滅商后,他們恥食周粟,采薇而食,餓死于首陽山。(見《呂氏春秋.誠廉》﹑《史記.伯夷列傳》)。《論語.公冶長》:“伯夷叔齊不念舊惡,怨是用希。”邢昺疏引《春秋少陽篇》:“伯夷姓墨,名允,字公信。伯,長也;夷,謚。叔齊名智,字公達,伯夷之弟,齊亦謚也。” 伯夷叔齊是抱節守志的典范。
- 伯
- 夷
- 叔
- 齊
“伯夷叔齊”的讀音
- 拼音讀音:
- [bó yí shū qí]
- 漢字注音:
- ㄅㄛˊ ㄧˊ ㄕㄨ ㄑㄧˊ
- 簡繁字形:
- 伯夷叔齊
- 是否常用:
- 否
“伯夷叔齊”的意思
基本解釋
基本解釋
商末孤竹君之二子。相傳其父遺命要立次子叔齊為繼承人。孤竹君死后,叔齊讓位給伯夷,伯夷不受,叔齊也不愿登位,先后都逃到周國。周武王伐紂,二人叩馬諫阻。武王滅商后,他們恥食周粟,采薇而食,餓死于首陽山。見《呂氏春秋.誠廉》﹑《史記.伯夷列傳》。《論語.公冶長》:"伯夷叔齊不念舊惡,怨是用希。"邢昺疏引《春秋少陽篇》:"伯夷姓墨,名允,字公信。伯,長也;夷,謚。叔齊名智,字公達,伯夷之弟,齊亦謚也。"封建社會里把他們當作抱節守志的典范。 辭典解釋
伯夷叔齊 bó yí shú qí ㄅㄛˊ ㄧˊ ㄕㄨˊ ㄑㄧˊ 殷末孤竹君的二個兒子。伯夷,名元,字公信。叔齊,名智,字公達。相傳其父遺命要立叔齊為繼承人。叔齊讓位給伯夷,伯夷不受,叔齊也不愿登位,先后都逃到周國。周武王伐紂,二人叩馬諫阻。及殷亡,恥食周粟,隱于首陽山,采薇而食,遂餓死。見《史記.卷六一.伯夷傳》。
《論語.公冶長》:「伯夷叔齊不念舊惡,怨是用希。」
網絡解釋
伯夷叔齊
伯夷、叔齊是商末孤竹君的兩個兒子。相傳其父遺命要立季子叔齊為繼承人。孤竹君死后,叔齊讓位給伯夷,伯夷不受,叔齊也不愿繼位,先后都逃往周國。周武王伐紂,二人扣馬諫阻。武王滅商后,他們恥食周粟,采薇而食,餓死于首陽山。(見《呂氏春秋.誠廉》﹑《史記.伯夷列傳》)。《論語.公冶長》:“伯夷叔齊不念舊惡,怨是用希。”邢昺疏引《春秋少陽篇》:“伯夷姓墨,名允,字公信。伯,長也;夷,謚。叔齊名智,字公達,伯夷之弟,齊亦謚也。”
伯夷叔齊是抱節守志的典范。
“伯夷叔齊”的單字解釋
【伯】:[bǎi]見〖大伯子〗。[bó]1.伯父:大伯。表伯。2.在弟兄排行的次序里代表老大:伯兄。3.姓。4.封建五等爵位的第三等:伯爵。
【夷】:1.平坦;平安:化險為夷。2.破壞建筑物(使成為平地):燒夷彈。夷為平地。3.滅掉;殺盡:夷滅。夷族。4.我國古代稱東方的民族,也泛稱周邊的民族:淮夷。四夷。5.舊時泛指外國或外國人:夷情。華夷雜處。6.姓。
【叔】:1.叔父:二叔。2.稱呼跟父親輩分相同而年紀較小的男子:表叔。李叔。3.丈夫的弟弟;小叔子:叔嫂。4.在弟兄排行的次序里代表第三:伯仲叔季。5.姓。
“伯夷叔齊”的相關詞語
“伯夷叔齊”造句
看著一群率真的老人,我想起了長旺村不僅有伯夷叔齊的傳說,還有一個傳承至今的民俗。
扣馬村在會盟鎮的東北角,相傳武王伐紂路過這里,被伯夷叔齊兩個老頑固扣住馬頭勸諫,后人就把這里稱為扣馬村。
古有伯夷叔齊不食周粟餓死首陽山!近有清華校友朱自清餓死不吃美國糧!韓國漢城街頭看不到日本汽車,韓國有40多個民間團體支持抵制日貨,韓國女星金喜。
古賢人伯夷叔齊不滿周武王挑起戰爭,逃至此處,不食周粟,采薇而食,留下千古佳話,是抱節守志的典范。
孔子其實是不較勁的人,他說伯夷叔齊堅守自己的信仰、自己的原則也很偉大。
伯夷叔齊能夠大節不奪,成仁取義,這是因為他們心中有一口氣在。
* 伯夷叔齊的讀音是:bó yí shū qí,伯夷叔齊的意思:伯夷叔齊 伯夷、叔齊是商末孤竹君的兩個兒子。相傳其父遺命要立季子叔齊為繼承人。孤竹君死后,叔齊讓位給伯夷,伯夷不受,叔齊也不愿繼位,先后都逃往周國。周武王伐紂,二人扣馬諫阻。武王滅商后,他們恥食周粟,采薇而食,餓死于首陽山。(見《呂氏春秋.誠廉》﹑《史記.伯夷列傳》)。《論語.公冶長》:“伯夷叔齊不念舊惡,怨是用希。”邢昺疏引《春秋少陽篇》:“伯夷姓墨,名允,字公信。伯,長也;夷,謚。叔齊名智,字公達,伯夷之弟,齊亦謚也。” 伯夷叔齊是抱節守志的典范。
基本解釋
商末孤竹君之二子。相傳其父遺命要立次子叔齊為繼承人。孤竹君死后,叔齊讓位給伯夷,伯夷不受,叔齊也不愿登位,先后都逃到周國。周武王伐紂,二人叩馬諫阻。武王滅商后,他們恥食周粟,采薇而食,餓死于首陽山。見《呂氏春秋.誠廉》﹑《史記.伯夷列傳》。《論語.公冶長》:"伯夷叔齊不念舊惡,怨是用希。"邢昺疏引《春秋少陽篇》:"伯夷姓墨,名允,字公信。伯,長也;夷,謚。叔齊名智,字公達,伯夷之弟,齊亦謚也。"封建社會里把他們當作抱節守志的典范。辭典解釋
伯夷叔齊 bó yí shú qí ㄅㄛˊ ㄧˊ ㄕㄨˊ ㄑㄧˊ殷末孤竹君的二個兒子。伯夷,名元,字公信。叔齊,名智,字公達。相傳其父遺命要立叔齊為繼承人。叔齊讓位給伯夷,伯夷不受,叔齊也不愿登位,先后都逃到周國。周武王伐紂,二人叩馬諫阻。及殷亡,恥食周粟,隱于首陽山,采薇而食,遂餓死。見《史記.卷六一.伯夷傳》。
《論語.公冶長》:「伯夷叔齊不念舊惡,怨是用希。」
伯夷叔齊
伯夷、叔齊是商末孤竹君的兩個兒子。相傳其父遺命要立季子叔齊為繼承人。孤竹君死后,叔齊讓位給伯夷,伯夷不受,叔齊也不愿繼位,先后都逃往周國。周武王伐紂,二人扣馬諫阻。武王滅商后,他們恥食周粟,采薇而食,餓死于首陽山。(見《呂氏春秋.誠廉》﹑《史記.伯夷列傳》)。《論語.公冶長》:“伯夷叔齊不念舊惡,怨是用希。”邢昺疏引《春秋少陽篇》:“伯夷姓墨,名允,字公信。伯,長也;夷,謚。叔齊名智,字公達,伯夷之弟,齊亦謚也。”伯夷叔齊是抱節守志的典范。
【伯】:[bǎi]見〖大伯子〗。[bó]1.伯父:大伯。表伯。2.在弟兄排行的次序里代表老大:伯兄。3.姓。4.封建五等爵位的第三等:伯爵。
【夷】:1.平坦;平安:化險為夷。2.破壞建筑物(使成為平地):燒夷彈。夷為平地。3.滅掉;殺盡:夷滅。夷族。4.我國古代稱東方的民族,也泛稱周邊的民族:淮夷。四夷。5.舊時泛指外國或外國人:夷情。華夷雜處。6.姓。
【叔】:1.叔父:二叔。2.稱呼跟父親輩分相同而年紀較小的男子:表叔。李叔。3.丈夫的弟弟;小叔子:叔嫂。4.在弟兄排行的次序里代表第三:伯仲叔季。5.姓。
看著一群率真的老人,我想起了長旺村不僅有伯夷叔齊的傳說,還有一個傳承至今的民俗。
扣馬村在會盟鎮的東北角,相傳武王伐紂路過這里,被伯夷叔齊兩個老頑固扣住馬頭勸諫,后人就把這里稱為扣馬村。
古有伯夷叔齊不食周粟餓死首陽山!近有清華校友朱自清餓死不吃美國糧!韓國漢城街頭看不到日本汽車,韓國有40多個民間團體支持抵制日貨,韓國女星金喜。
古賢人伯夷叔齊不滿周武王挑起戰爭,逃至此處,不食周粟,采薇而食,留下千古佳話,是抱節守志的典范。
孔子其實是不較勁的人,他說伯夷叔齊堅守自己的信仰、自己的原則也很偉大。
伯夷叔齊能夠大節不奪,成仁取義,這是因為他們心中有一口氣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