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羅奔尼撒戰爭的讀音 伯羅奔尼撒戰爭的意思
辭典解釋伯羅奔尼撒戰爭 bó luó bēn ní sā zhàn zhēng 西元前四三一至四○四年間,以工商業為主的雅典與以農業為主的斯巴達,因為經濟與政治的沖突,各自率領一批城邦,混戰不休。結果斯巴達得波斯之助,大敗雅典,遂取得霸權。 德語 Peloponnesischer Krieg (S, Gesch)?
- 伯
- 羅
- 奔
- 尼
- 撒
- 戰
- 爭
“伯羅奔尼撒戰爭”的讀音
- 拼音讀音:
- [bó luó bēn ní sā zhàn zhēng]
- 漢字注音:
- ㄅㄛˊ ㄌㄨㄛˊ ㄅㄣ ㄋㄧˊ ㄙㄚ ㄓㄢˋ ㄓㄥ
- 簡繁字形:
- 伯羅奔尼撒戰爭
- 是否常用:
- 否
“伯羅奔尼撒戰爭”的意思
基本解釋
辭典解釋
伯羅奔尼撒戰爭 bó luó bēn ní sā zhàn zhēng ㄅㄛˊ ㄌㄨㄛˊ ㄅㄣ ㄋㄧˊ ㄙㄚ ㄓㄢˋ ㄓㄥ 西元前四三一至四○四年間,以工商業為主的雅典與以農業為主的斯巴達,因為經濟與政治的沖突,各自率領一批城邦,混戰不休。結果斯巴達得波斯之助,大敗雅典,遂取得霸權。
德語 Peloponnesischer Krieg (S, Gesch)?
網絡解釋
“伯羅奔尼撒戰爭”的單字解釋
【伯】:[bǎi]見〖大伯子〗。[bó]1.伯父:大伯。表伯。2.在弟兄排行的次序里代表老大:伯兄。3.姓。4.封建五等爵位的第三等:伯爵。
【羅】:1.捕鳥的網:~網。2.張網捕捉:~掘(用網捕麻雀,挖掘老鼠洞找糧食。喻用盡辦法籌措款項)。門可~雀(形容門庭冷落)。3.搜集,招致,包括:~捕。~致(招請人才)。網~。包~。~織罪名(虛構罪名,陷害無辜)。4.散佈:~列。5.過濾流質或篩細粉末用的器具:絹~。6.用羅篩東西:~面。7.輕軟有稀孔的絲織品:~綺。~扇。8.量詞,用於商業,一羅合十二打。9.同“腡”。10.姓。
【奔】:[bēn]1.奔走;急跑:狂奔。奔馳。2.緊趕;趕忙或趕急事:奔命。奔喪。3.逃跑:奔逃。東奔西竄。4.姓。[bèn]1.直向目的地走去:投奔。直奔工地。他順著小道直奔那山頭。奔向小康。2.朝;向:奔這邊看。漁輪奔漁場開去。3.年紀接近(四十歲、五十歲等):他是奔六十的人了。4.為某事奔走:奔球票。你們生產上還缺什么材料,我去奔。
【尼】:1.尼姑:尼庵。僧尼。2.姓。
【撒】:[sā]1.放開;張開:撒手。撒網。一撒線,風箏就上去了。2.盡量使出來或施展出來(貶義):撒賴。撒酒瘋。[sǎ]1.把顆粒狀的東西分散著扔出去;散布(東西):撒種。年糕上撒了一層白糖。2.散落;灑:把碗端平,別撒了湯。3.姓。
【戰】:同“戰”。
【爭】:1.“爭”的繁體字。2.奪取、互不相讓。《左傳?隱公十一年》:“公孫閼與潁考叔爭車,潁考叔挾輈以走。”《北史?卷二十二?長孫道生傳》:“嘗有二鵰,飛而爭肉,因以箭兩隻與晟,請射取之。”3.較量﹑競爭。《書經?大禹謨》:“汝惟不矜,天下莫與汝爭能。汝惟不伐,天下莫與汝爭功。”4.辯論:“據理力爭”。《左傳?昭公六年》:“民知爭端矣,將棄禮而徵於書。”《史記?卷五十五?留侯世家》:“此難以口舌爭也。”5.相差﹑差別。唐?杜荀鶴《自遣詩》:“百年身後一丘土,貧富高低爭幾多。”《水滸傳?第六十九回》:“我這行院人家坑陷了千千萬萬的人,豈爭他一個?”6.規勸。同“諍”。《呂氏春秋?仲春紀?功名》:“關龍逢﹑王子比干能以要領之死,爭其上之過。”7.如何。同“怎”。唐?韓偓《哭花詩》:“若是有情爭不哭,夜來風雨葬西施。”元?鍾嗣成《一枝花?生居天地間套?梁州曲》:“爭奈灰容土貌,缺齒重頤。”
“伯羅奔尼撒戰爭”的相關詞語
* 伯羅奔尼撒戰爭的讀音是:bó luó bēn ní sā zhàn zhēng,伯羅奔尼撒戰爭的意思:辭典解釋伯羅奔尼撒戰爭 bó luó bēn ní sā zhàn zhēng 西元前四三一至四○四年間,以工商業為主的雅典與以農業為主的斯巴達,因為經濟與政治的沖突,各自率領一批城邦,混戰不休。結果斯巴達得波斯之助,大敗雅典,遂取得霸權。 德語 Peloponnesischer Krieg (S, Gesch)?
辭典解釋
伯羅奔尼撒戰爭 bó luó bēn ní sā zhàn zhēng ㄅㄛˊ ㄌㄨㄛˊ ㄅㄣ ㄋㄧˊ ㄙㄚ ㄓㄢˋ ㄓㄥ西元前四三一至四○四年間,以工商業為主的雅典與以農業為主的斯巴達,因為經濟與政治的沖突,各自率領一批城邦,混戰不休。結果斯巴達得波斯之助,大敗雅典,遂取得霸權。
德語 Peloponnesischer Krieg (S, Gesch)?
【伯】:[bǎi]見〖大伯子〗。[bó]1.伯父:大伯。表伯。2.在弟兄排行的次序里代表老大:伯兄。3.姓。4.封建五等爵位的第三等:伯爵。
【羅】:1.捕鳥的網:~網。2.張網捕捉:~掘(用網捕麻雀,挖掘老鼠洞找糧食。喻用盡辦法籌措款項)。門可~雀(形容門庭冷落)。3.搜集,招致,包括:~捕。~致(招請人才)。網~。包~。~織罪名(虛構罪名,陷害無辜)。4.散佈:~列。5.過濾流質或篩細粉末用的器具:絹~。6.用羅篩東西:~面。7.輕軟有稀孔的絲織品:~綺。~扇。8.量詞,用於商業,一羅合十二打。9.同“腡”。10.姓。
【奔】:[bēn]1.奔走;急跑:狂奔。奔馳。2.緊趕;趕忙或趕急事:奔命。奔喪。3.逃跑:奔逃。東奔西竄。4.姓。[bèn]1.直向目的地走去:投奔。直奔工地。他順著小道直奔那山頭。奔向小康。2.朝;向:奔這邊看。漁輪奔漁場開去。3.年紀接近(四十歲、五十歲等):他是奔六十的人了。4.為某事奔走:奔球票。你們生產上還缺什么材料,我去奔。
【尼】:1.尼姑:尼庵。僧尼。2.姓。
【撒】:[sā]1.放開;張開:撒手。撒網。一撒線,風箏就上去了。2.盡量使出來或施展出來(貶義):撒賴。撒酒瘋。[sǎ]1.把顆粒狀的東西分散著扔出去;散布(東西):撒種。年糕上撒了一層白糖。2.散落;灑:把碗端平,別撒了湯。3.姓。
【戰】:同“戰”。
【爭】:1.“爭”的繁體字。2.奪取、互不相讓。《左傳?隱公十一年》:“公孫閼與潁考叔爭車,潁考叔挾輈以走。”《北史?卷二十二?長孫道生傳》:“嘗有二鵰,飛而爭肉,因以箭兩隻與晟,請射取之。”3.較量﹑競爭。《書經?大禹謨》:“汝惟不矜,天下莫與汝爭能。汝惟不伐,天下莫與汝爭功。”4.辯論:“據理力爭”。《左傳?昭公六年》:“民知爭端矣,將棄禮而徵於書。”《史記?卷五十五?留侯世家》:“此難以口舌爭也。”5.相差﹑差別。唐?杜荀鶴《自遣詩》:“百年身後一丘土,貧富高低爭幾多。”《水滸傳?第六十九回》:“我這行院人家坑陷了千千萬萬的人,豈爭他一個?”6.規勸。同“諍”。《呂氏春秋?仲春紀?功名》:“關龍逢﹑王子比干能以要領之死,爭其上之過。”7.如何。同“怎”。唐?韓偓《哭花詩》:“若是有情爭不哭,夜來風雨葬西施。”元?鍾嗣成《一枝花?生居天地間套?梁州曲》:“爭奈灰容土貌,缺齒重頤。”